香港の蝠

香港の蝠


A A A

網主放假,而且他口齒不伶俐,還是由我來介紹自己比較好。

我叫東亞家蝠,是香港最常見的蝙蝠之一。蝙蝠是唯一一種會飛的哺乳類動物。飛鼠(鼯鼠)其實只懂滑翔,卻不會飛,不能跟我們相比啊。

本港已記錄的蝙蝠共有27種。跟我一起住在香港的同鄉一般體型較小。我有個親戚——菲律賓果蝠,展翅時可達一點五米,好巨型耶。

我很「醜」,但我很溫柔

雖然蝙蝠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寓意吉祥、福氣、財富和長壽等,但現實是,在你們的心目中,我們通常不是正義的帥哥蝙蝠俠,而是邪惡的吸血鬼尼古拉伯爵,人見人怕。真是講一套做一套,唉。

或者我們愛晝伏夜出,大家不容易看清我們的真面目,在夜晚看起來感覺就是一團「黑蚊蚊」又飛得古怪的東西。或者外貌不太討人喜歡,像隻會飛的老鼠,但其實我們跟老鼠並非親戚。

有謠言說我們會吸血,這個我得澄清一下:我所有住在香港的同鄉都沒有吸血的習性,主要吃的都是昆蟲和果實等物。我有三個住在中、南美洲的遠房親戚倒是以吸血裹腹,但一般只是吸阿豬阿牛阿馬的血,生活逼人啊。至於細菌嘛,我們是野生的怎麼會不帶細菌?你肚子裡也有一大堆哪。只要你不隨便來摸我,大家也就相安無事。

這個是我!

我舉止「蝙蝙」,但你看不到

唔唔,我自問是相當有型有款的。你看(自信地張開手指),我的四根手指支撐著薄薄的一層皮膚,伸展開來就是一雙輕盈的翅膀。我們在飛行的時候特別靈活,可多角度飛行,又能急速轉向,向後飛亦得,得咗!

飛得有型站亦帥。但站著真是太平凡了吧?休息的時候我們會先找個好位置,一個反身,抓緊了支撐物倒懸著,然後讓全身放鬆,以身體的重量拉緊肌腱,鎖緊足趾,便可牢牢的懸掛著,體型肥瘦皆可。一點力氣也不用花,帥氣!即使一命嗚呼,有時候仍會倒吊著,夠cool了吧?

我們不但有活潑好動的一面,也有文靜的一面。冬天的食物不多,我們便索性回家冬眠。我們將新陳代謝率大大降低,減少能量消耗,長時間不用進食,夠灑脫。這時候,也是生態調查員統計我們數量的好時機。看著平凡的人類「站」著工作,樣子好累啊(聳聳肩~)。

我愛發聲,你又聽不到

我們最厲害的工夫,非回聲定位莫屬。食蟲性蝙蝠可以不斷發出和接收超聲波,以便在黑暗中導航。大部分蝙蝠都靠嘴巴發出聲波,部分也會透過鼻孔發聲。鼻子的葉狀結構可協助擴音,大耳朵則有助收音。所以啦,我們突出的樣子是有原因的,但我覺得實用勝於外表啊。

除了定位以外,我這類食蟲性的蝙蝠也會依靠超聲波來偵測獵物。不同品種的蝙蝠會使用不同的聲波頻率,其能量和長短也不一。例如體型大的蝙蝠會捕食較大型的獵物,其使用的聲波頻率會較低。人類是聽不見的超聲波的,嘻嘻(自豪的樣子)。不過你們可以用探測器將超聲波轉化為可聽的頻率,以識別我們的品種。這麼深奧,你呆頭呆腦的也聽不明白。剛好我向漁農自然護理署借了個東亞家蝠的聲音片段,給你們聽一下。




除了食蟲性的蝙蝠,有些品種的蝙蝠—果蝠—會以果實和花蜜為食。聽說去年有個同鄉為食得飛進超級市場偷蘋果吃,還當場給人拍下罪証,實在醜死怪!其實果蝠的眼睛較大,會依靠視覺及味覺,甚至憑記憶去找吃的,可知道我們擁有一至兩年的記憶啊。除了捕食昆蟲、果實和花蜜外,部分品種也會捉魚捉蛙來吃,很會吃呢。

別以為我們只懂得吃,我們飛來飛去的時候,同時會傳播花粉;隨處便便,也同時散播種籽,當中包括很多香港人愛吃的榴槤哪,而且,我一晚幹掉過千隻昆蟲是等閒,能有效控制蚊子等害蟲的數量,實在貢獻良多。

試想像一下,沒有榴槤吃的日子,簡直是世界末日!

在屋簷居住的小伏翼:「誰在偷拍?」

我跟你一樣,住蝸居

我們一般居住在洞穴和樹林等地,部分同鄉更會築巢。像我老表短吻果蝠會在蒲葵或大絲葵的葉底下建巢,三數晚便可建成,更成功吸引不少異性青睞。因為城市和鄉郊地帶不斷擴展,我們也得遷就一下,不少鄉親現時都會住在引水道、棄置礦洞、橋底和村屋的橫樑等等。

早年呢,有朋友在米埔、南生圍和濕地公園等地發現好些蝠蝠箱,似乎有好心人給我們添置居所。這些「蝠」式單位的設計不盡相同,例如在米埔的單位便有白、灰、黑三個款色:富地中海風情的小白屋,素雅低調的時尚灰,也有酷感十足的神秘黑。單位的室內設計很緊貼社會潮流,採用「劏房」間隔,分隔了好幾層。雖然這些蝸居比天然山洞和樹林還差一大截,但反正我們都很愛擠,而不同款色的單位有不同的吸熱效果,裡面暖呼呼的,加速了新陳代謝,令我們蝙蝠一族也快高長大。

說起來,終於跟你們香港人有個共通點,感覺好窩心。

米埔的環境還不錯
蝠蝠箱有白、灰、黑三個款色,吸熱程度也不同呢
劏房裡有時會被斑腿泛樹蛙、中國壁虎、胡蜂和老鼠非法佔用,「賴死唔走」,認真可惡
好擠!好擠!

「蝠」有攸歸

說了這麼多,天也黑了,肚子也咕咕作響,是時候外出找吃的。其實大家只要多點了解我們的習性,便會發覺我們一點也不難相處,而且對生態平衡相當有好處,樣子還愈看愈可愛。好好的相處,大家也得益呢。最後送一個我們興奮外出覓食的 video clip 給大家。記住了,以後不要再以貌取「蝠」啦!Bye!


參考資料:

  1. 石仲堂(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陸上哺乳動物圖鑑》。天地圖書。2006
  2.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香港蝙蝠概論〉。2006
  3.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的陸上哺乳動物〉。2017
  4.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Understanding bat language: The echolocation calls of Hong Kong bats", 2001
  5.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的蝙蝠:簡介及分類索引〉。2004



[以上內容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