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對淨灘有一點觀察和想法,但沒法將內容好好梳理,暫時只好把它們點列出來。
參與了一場有關郊野公園的focus group研究。有受訪者認為,除了行山、跑山、露營等十多項熱門活動之外,應該增加「執垃圾」活動。大概淨山淨灘已轉化為一項大眾經常進行的活動了。
有朋友愛淨灘,因為喜歡海洋和海中生物;有些則不大喜歡淨山,因為覺得山友亂拋垃圾,沒理由要別人來替你清理。我熱愛行山,自不然對山有情意結,但在撿垃圾的時候,你會感到那個丟垃圾的人好像不久才走過這裡,想著想著叫人生氣。海廢的污染源較分散,有的距離可能較遠,也比較難確定源頭,甚至未必是亂丟所致(垃圾由人製造沒錯,但變成海廢則可能是源於處理不當)。在淨灘時,怨氣比較沒那麼重,或許因為沒有明確的發洩對象。
會去淨灘,有時是因為這事不需我特別費神思考,因為生活裡所有事情都很耗費心力。不諱言淨灘有時會令人「自我感覺良好」。或者也說不上「良好」,就是覺得能為山海付出這麼一點點能讓心安穩一點。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樣未免自欺欺人,大環境沒因此而有絲毫改變。我認為啦,行山時少見一件垃圾,即使不會讓人快樂一點(看不到又何來感受),至少也會少一個令人生厭的可能。比如去淨山,縱使只是僅僅撿了幾個膠樽,讓後來的人享受整潔的環境,無疑也是好事。山是這般,海也一樣。
淨灘大多定點進行,沿岸海廢一般甚多,在原地撿拾已可忙上一整天。山上的垃圾相對較少,邊走邊拾,一直在移動,風景同時在變,趣味性較大,與之同時也有機會向路過的山友推廣「無痕山林」。不過,淨山的時候往往要拿著袋子走很遠的路,而且噁心的「廁所位」極多,隨時都會撿到沾著屎尿的紙巾。海廢有時會蓋著一層類似機油的黑色油脂,沾上衣物後非常難以清洗;因為盛載著液體的膠樽較重,為方便運送,都會先行把內裡的液體倒掉(除非懷疑裡面是尿液);此外膠袋或尼龍袋又常給泥沙填滿,挖掘出來清理又是一番工夫。暫時未有機會去清理纏著紅樹林的膠袋繩子和海中的鬼網,相信更難搞吧。
山上的垃圾一般都是與行山相關的用品,有時會令人誤以為只要自備水樽、毛巾、食物盒,行山不亂丟垃圾就已經完成個人責任;淨灘則常會撿到日用品,你會「發現」廢物其實源自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反思的深度也有點不一樣。
認識了一群熱衷淨灘的人,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去清理海廢;他們會走到各處海岸尋找隱世地點清理垃圾(不是去找景點哪);又會自僱船隻去偏遠離島淨灘;炎夏如是,雨天如是。說這班人hardcore一點也不為過。他們建立了一個群組,自嘲是「淨灘瘋人院」,又幾貼切。
有次我撿了一根小小的塑膠棒,原本不太在意,那知朋友瞟了一眼,就認出是甚麼廢物的哪一個部分,好厲害,不愧為海廢專員。
我參與的淨灘活動都會進行垃圾分類統計。起初我一看那份統計表,心裡打了一個突:「嘩,分咁細,搞乜鬼!?」事實上,海廢的種類比山上的垃圾更多樣,亦受季節、風向、海流、潮汐、降雨量、來源地(海上和陸上)進行的活動和海廢處理策略等因素影響。本來我不太確定如何實際應用收集得來的數據,後來看了 〈耗時一年海廢快篩調查,揭露臺灣海岸汙染真相!〉 這篇文章,才算對此有了個概括的了解。它講述進行海廢調查的團體希望利用調查結果對症下藥,以此推動管理和清理海廢的策略和落實相關法例。如果你認為光是淨灘沒有用的話,那海廢調查便是以長遠減廢為目標而進行的前期行動。(註:環保署在2013-2014年也進行了一個《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 )話雖如此,現時大部分淨灘活動和有關統計都是民眾自發進行及把資料上載,活動不定時也不定點,而統計的方法也未必一致(有時會因為個別原因而集中清理某種類別的海廢)。若是要得知香港海廢的全貌和變化,未來可能有需要進行一個系統性的調查計劃。至於山廢(啊,有沒這個詞?)的統計結果,是否能有類似的實際應用,還需要再仔細思考。
我相信,透過淨灘檢視日常生活所需、試著改變便利的生活習慣是至為重要的。不過,近來有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我:有參加者會表示希望到垃圾比較多的地點去淨灘;有時發現淨灘垃圾量不如想像,會感到大家有些失落,或者說,好像失去了「重心」;還記得有一回,得知戰友們在某地拾得逾兩千個膠樽,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參與成為當中得一份子。這麼說,到頭來,撿到的垃圾的量似乎還是很重要?是因為這樣看來比較落力一點、收穫「豐富」一些?是因為可以有before / after 的清晰對照?還是,垃圾堆積如山的畫面在社交媒體所吸引的注意力、視覺上的衝擊,又或是引起的迴響和影響力會更大一點?在淨山和淨灘的語境下,甚麼是「付出」?甚麼是才算「收穫」和「成果」?其實垃圾數量少也是值得高興的嘛,為甚麼會覺得撿得夠多才是「好」的呢?我對這樣的想法(包括自己的)始終不太理解⋯⋯
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多的是,事事浪費的人也真不少。朋友說,他認識一些會去撿垃圾去做回收但又不會減塑的人。嗯,維持浪費的習慣是因為已經贖罪了嗎?我不知道,應該要捉這個人去做個詳細研究。
現在不少企業都不時組織義工隊去淨灘,此舉有時會被人質疑是一場企業公關show,也有淨灘的人被斥以淨山淨灘博宣傳。當然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但朋友說只要這些淨灘活動「客觀上對環境好」便可以了。這個時勢其實做甚麼也會遭人詬病(連唔做都會),理你博宣傳又好博出位也罷,只要其中有一位參加者(可能)因此懂得反思就OK啦。
不少人都表示希望參加這些淨灘活動。我們淨灘的地點相對偏遠或路途崎嶇,參加者都是私下經朋友介紹,因為比較熟知彼此的體能。炎夏去淨灘很瘋狂的嘛(我覺得比行山還要吃力),要是不習慣長時間在戶外曝曬,中暑風險還是很高的。雖然是自發性活動,也明白責任自負,但都希望可減少意外發生。
|
主頁
隨筆
淨灘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