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命環保

2018/05/30

A A A

去年有個研究,比較了社會經濟和心理因素如何左右一個人對環境的影響。研究訪問了1,012名德國人,結果顯示,環保意識能養成環保的生活習慣,但自認環保的人,反而消耗更多能源和產生較高的碳足跡,而且環境的影響很取決於我們的收入水平。

放眼身邊,總有人自命不凡、自命清高,又或自認聰明。他們愛把說話掛在嘴邊,遠多於做實事。無論在哪個圈子,都有言過其實的人。故自認環保與其行為是否環保,討論的意義其實不大。然而,也有人以此為口實。你跟他談環保,建議他改變習慣A時,他卻總是愛挑剔:「你在B和C方面也不環保,我為甚麼要聽你的?」絕大部分的城市人,即是極端環保主義者,也未必在生活上所有範疇,每個細節也能以環境為先。但由一件小事開始實踐,已是積極正面的改變。你會因為自己的多個壞習慣而不作為,改掉其中一二嗎?

這次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結果,是高收入者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更大。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他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所致。我們一直致力提升生活水平,爭取更多收入,但較佳的經濟能力,是會促使我們更有意識地選用環保產品,還是會導致更多消費?有趣的是,研究也發現環保意識高的人較在意生活上的微細行為,如選購有機食品或選用節能電器等,但卻不願意減少使用汽車或乘坐飛機外遊等對環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活動。我們在其他生活層面所忽略的種種,是因為習慣難以改變、欠缺替代品、在控制範圍以外,還是因欠缺意識而造成?這點很是值得我們反思。

日常的細微舉措,驟看對改善整體環境的作用甚是輕微,但對推動社會整體的環保意識卻極為重要。誠然,落實減排、減廢或回收等環保政策對改善環境更為奏效,但政策不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各持分者的協商外,更要獲得社會大部分人認同。社會大眾具共同的願景,相關的措施方能效推行。

當然,有人會說「地球沒需要環保」之類的話;也有不少人認為危機並非迫在眉睫,即使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而繼續選擇視而不見。事實是,地球的資源有限,要是無止境地耗用資源和製造廢物,我們的後代最終會自嘗惡果。

環保這件事,不為了自我感覺良好,也不為了搶佔道德高地,而是關乎於我們抱持怎樣的世界觀。態度改變行為,從生活的各個層面逐步改變習慣,哪怕只是棄用一支塑膠飲管,即使未能一下子改變世界,也對環境有或大或小的益處。

我們只是地球萬物的一分子。環保不問誰更有資格,我們既不用自命環保,也無需質疑別人言行相詭,只求自問能否克盡己任,願意為地球,願意為我們的下一代做點甚麼。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本文刊於香港01週報第110期《山臨城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