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咀與鳳頭

2020/09/05

A A A

位於大浪灣東北面的長咀,古今皆有不少稱謂。現今的官方地圖將之標示為「大浪咀」,過去也曾作「大浪頭」和「鳳頭」,也有指其土名為「鳳角」。

「長嘴」一名,早見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編撰的《海國聞見錄》中的《沿海全圖》。該海洋地理名著內的手繪圖雖然粗略,但仍描繪了龍船灣(今糧船灣)北面內陸向東突出的一角,並將它標示為「長嘴」和「短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海疆洋界形勢全圖》系列內的《七省沿海圖》亦有相同標記。及後於清嘉慶年間(1796 - 1820年)製作的海圖,更將二咀合稱為「長短嘴」。

1874年,英國海道測量局(Great Britain Hydrographic Department)詳細彙整了過去約50年間中國沿海灣澳島嶼、江河水道形勢,以及航道和水文氣候等資料編寫成《The China Sea Directory》一書。晚清陳壽彭於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將《The China Sea Directory》第三版(1894年出版)內有關中國自廣東至遼東半島沿海的部分翻譯,加注並複製地圖,輯錄成《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

據該圖誌記載:「鳳澳。在大鵬灣口。洞島而上東北北二迷當。四分迷當之一。近岸有圓島(一作圓錐島)。其西有小澳⋯⋯鳳澳又在其北(言在圓錐島北)。為第二海門。闊一迷當四分迷當之三。中有二小島。一礁石。此處停泊甚穩。惟不能避東風。」(註 1)又「大鵬灣(一作大鵬灣為廣州府新安縣界)在香港東北十五迷當(一作二十五迷當)進口之處。鳳頭在東。大鵬角在西。相距則闊五迷當有半。」(註 2)

按圖誌的所述方位和距離,再對照所附地圖,上文的「鳳澳」乃今天的大浪灣,「鳳頭」即長咀,對應英文原版的「Fung Bay」和「Fung head」。當中的「二小島。一礁石」,則分別指大洲、尖洲和爛頭排。

1917年由日本人繪製的《九龍海關分關監視所》 ,以及後來刊於日本國王雜誌的《廣東香港明細地圖》(1938 年),亦曾分別將大浪灣和長咀標記為「鳳灣」(跟此前的「鳳澳」略有不同)和「鳳頭」。在此前後,多幅英文地圖均沿用「Fung Head」和「Fung Bay」的英文名稱。1981年,三名童軍在長咀露營時因意外喪命。其友人於2002年在長咀海濱立碑以作紀念。該碑文寫道:「⋯⋯五日四夜露營活動於此長嘴鳳頭岩石上被突然巨浪捲走葬身大海⋯⋯」。

1937年,英國製的地圖並用了「Tai Long Tau」(大浪頭)與「Fung Head」(鳳頭),同時亦出現了「Tai Long Wan」(大浪灣)一名。這地名固與當地時現洶湧海浪有關,同時也跟灣後的大浪村關係密切。據嘉慶《新安縣志》(1819年)記載,大浪村為當時官富司轄下的村莊之一;1866年由意大利籍神父繪製的《新安縣全圖》亦有將「大浪」(村)標註在地圖上,可見該村至少已有二百年歷史。大約自1945年後,地圖上的長咀開始轉用 「Tai Long Tsui」(大浪咀)的稱謂。

由80年代起所繪製的地圖,已將長咀東北面的近岸小嶼標示為 「長咀洲」,同時也在山咀南岸增補了金雞灣、螺灣、獺灣及大岩口等地名。而近年所見的官方地圖,一律將該山咀標注為「大浪咀」。

在這二百多年間,此山咀的地名雖然經歷數番轉變,但今日行友仍習慣以古舊的「長咀」稱之,與短咀互相呼應,倒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顯見淺白簡練的地名更便於溝通,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註 1:對照原文,「一迷當四分迷當之三」即1.75海里。
註 2:該段原文為「MIRS BAY.....between Fung head on the west and Mirs point on the east」;中文版則譯作「鳳頭在東,大鵬角在西」,相信是筆誤。

《海國聞見錄》《沿海全圖》
《海國聞見錄》《沿海全圖》
《海疆洋界形勢全圖》《七省沿海圖》
《海疆洋界形勢全圖》《七省沿海圖》
[海疆洋界形勢全圖。典藏者: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Library of Congress, Geography and Map Division.)。國會圖書館權利聲明。(來源
《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附圖(1907年)
《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附圖(1907年)
《Hong Kong Defence Scheme》(1937年)
《Hong Kong Defence Scheme》(1937年)
日本人繪製的《廣東香港明細地圖》
由日本人繪製的《廣東香港明細地圖》(1938年)
[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物件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美國繪製的《Hong Kong》地圖(1959年)
美國繪製的《Hong Kong》地圖(1959年)
李君毅〈赤徑大浪灣〉一文中的插圖(1962年)
李君毅〈赤徑大浪灣〉一文中的插圖(1962年)
《西貢半島》HM20C地圖。(1984年)
《西貢半島》HM20C地圖。(1984年)
《西貢及清水灣》郊區地圖(2004年)
《西貢及清水灣》郊區地圖(2004年)

參考資料:

  1. 陳倫炯:《沿海全圖》。《海國聞見錄》。1730
  2. 佚名:《七省沿海圖》。《海疆洋界形勢全圖》。1787
  3. 製圖者不詳:清嘉慶年間海圖。1796 - 1820
  4. 王崇熙:《新安縣志》。1819
  5. Simeone Volonteri:《新安縣全圖》。1866
  6. Great Britain Hydrographic Department:《The China Sea directory》。1894 (3rd Edition)
  7. 陳壽彭:《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廣雅書局。1907(重印版)
  8. 佚名:《九龍海關分關監視所》 。1917
  9. Geographical Section, General Staff, Great Britain.:《Hong Kong Defence Scheme》。1937
  10. 淵田忠良:《廣東香港明細地圖》。《國王雜誌》。1938
  11. Army Map Service, United States:《Hong Kong》。1959
  12. 李君毅:〈赤徑大浪灣〉。《海光地理雜誌》。1962(取自李君毅《登山臨水篇》。荒凝止息工作屋。2019 重印版)
  13. 地政總署測繪處:《西貢半島》HM20C地圖。1984
  14. 地政總署測繪處:《西貢及清水灣》郊區地圖。1998、2004
  15. 西貢長嘴鳳頭碑文。2002
  16. 劉智鵬,劉蜀永:《新安縣志》香港史料選。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7
  17. Daniel C.:《情牽大浪灣》。香港野外觀察者。2012
  18. HKmaps:Hong Kong Old Maps。2020(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