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行山體驗

2019/02/27

A A A

上篇
甚麼樣的行山體驗令你最難忘?是絢麗醉人的風景?底蘊深厚的文化歷史?是貼心清晰的指示牌?還是一句輕聲細語的問候?

美好的行山體驗自然叫人再三回味,但那些遺留在路旁的垃圾、讓人走得膝蓋疼痛的水泥階梯,又或是那石塊上的塗鴉筆跡,可能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行山體驗所涉及的層面極廣,從計劃行程伊始,至行山過程中所接觸的人和物都會影響著登山者的整體觀感。畢竟,各地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環境與發展大相逕庭,國際間並無一套標準去釐定何謂「優質的行山體驗」。但是我們卻可參考基於環境倫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則而訂立的「無痕山林準則」(Leave No Trace Principles),並從行山活動所引致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其他地區的相關情況和規劃,以及個人的經驗來研判。

香港不但擁有多樣的自然風景、豐富的生態與文化歷史,而且設有不同類型的行山徑,交通亦極為便捷,惟這些只是行山活動所需的部分元素而已。登山者在規劃行程時,往往花上不少工夫搜集資料。這些行山資訊和工具必須便於獲取,而其充足性與準確性尤為重要。行山徑附設的設施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行山體驗。設施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除了需有效解決相關的環境問題外,也需要照顧不同人士的需要。人為介入的程度往往是當中最難拿捏的部分:天然感與人工化二者關係微妙,過度的修飾會失卻原有的味道,過於粗疏的管理則會讓環境顯得荒蕪,甚至會失去適度的安全感。

隨著行山活動興起,登山者之間以及他們與動植物間的互動更為頻繁,良好的登山操守更形重要。登山者的行為不單對環境造成擾動,也直接影響社會大眾對行山活動的認知和觀感。在確保設施和服務不會被濫用的前提下,社會方有共識投入資源改善現有設施,並為遇險的登山者提具效率的專業救援服務,而非增設限制條件。

誠然,近年市民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關注度亦大幅提高,然而大眾對環境的責任感卻未見顯著提昇。任何環境體系均有其承載力。隨著行山活動愈趨普及化,各種環境問題亦相應增加,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差異,也無可避免地產生更多矛盾,而政策的推行和設施的規劃是否能符合使用者所需也甚具爭議性。此外,近年行山事故的數字也有上升的趨勢,社會也就相關的緊急救援服務展開了討論。以上種種情況,均與行山活動和個人體驗有著密切的關係。

行山體驗不僅與當地本身擁有的自然與文化歷史資源有關,更關乎於整個社會可提供予登山者的一個愉快的、可信任的及安全的登山環境。我們必須採取一個具長遠目光的管理策略,減低對自然與鄉郊環境的衝擊,並培養登山者良好的登山態度,以促進行山活動的正向發展,從而提供一個更佳的登山環境和體驗。

下篇
香港這地方從來不缺山川風物和文化氣息,欠的只是一股良好的登山風氣。

行山風潮正盛,就個人的所聞所感,行山的品質反而有所下降。雖然行山人數持續上升,但行山品質的優劣卻不完全歸因於郊遊人數的多寡,而在於山徑使用者的行為。

行山活動離不開三個元素:私我、其他使用者及自然環境。登山者需要從行山過程中獲得滿足感,不論是欣賞風景、挑戰自我、呼吸新鮮空氣,還是只為「打卡」留影,都是每個人應享有的自由。但過度崇尚個人自由卻很容易導致個人主義,將自身的利益凌駕於別人之上,忽略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作為眾多的使用者之一,我們必需本著資源共享的概念,尊重同行者、其他山徑使用者,以及當地居民享用公共資源、空間和設施的權利。同樣地,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也必需儘力去確保自然環境不受干擾和破壞。三者的關係密切,無分軒輊,忽視了環境及其他使用者的需要,必然損害個人體驗。

行山禮儀也可依此為原則,作為登山教育的一部分。行山禮儀不僅是基本禮貌和道德規範,也是一套以山林為本的登山操守,與無痕山林的理念相近。登山者必需掌握環境倫理的內涵,才可在行山活動中具體實踐。

近年,官方已加大力度推廣行山安全和郊區活動守則,同時亦一改守舊作風,以生動有趣的手法作宣傳,惟效果並不顯著。反觀坊間的網站、各社交平台的行山專頁、行山組織和團體的讀者層面廣,傳播速度快,比官方媒介更具滲透力。若然這些媒體和組織能發揮其影響力,在提供資訊以外,也能著力提倡行山安全和操守,當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同時也能加深社會對行山活動的認識和觀感。

有時候管理者與使用者的出發點雖然一致,觀點與角度卻是迥然不同。山徑使用者對於部分的山徑「改善」設施未必受落,甚至反感,行山的品質也因而大打折扣。面對如此落差,光在網絡上指摘鬧嚷也無濟於事。主動地透過不同的渠道發聲:去信當局反映意見也好、爭取加入咨詢小組也好,又或參與關注團體的活動,更有助引起社會的關注,從而促使當局重新檢視制度,甚或讓不同的持份者參與規劃。這樣不單是為了爭取最貼近各方所需的成果,更重要是此一過程能加強彼此的溝通,了解各自的難處和要求,也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改善求進的動力。

登山環境的水平和登山者的素養並非一朝一夕便可提升,但社會大眾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度已遠比過去為高,加上旺盛的行山熱潮,已為邁向此一願景創造了有利條件。

優質的行山體驗是一個可以共同創造的登山環境和產物。它並非是單向的體會與感受,而是一種共享互惠,願意積極參與和付出的精神。在豐富著別人的行山體驗的同時,我們也在豐富著自己的體驗。

[本文分別刊於香港01週報第138期(優質行山體驗 - 上)及142期(優質行山體驗 - 下)《山臨城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