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小事

2021/01/13

A A A

「明日大嶼」計劃如箭在弦,大賣未來願景,我卻想藉著此際回顧昨日的大嶼。

舊日的大嶼山甚是偏遠,僅能依靠渡輪往來,每次都要花一個多小時到梅窩,再轉乘巴士前往各地。自從北大嶼山公路和鐵路開通以後,交通確實比以前便利,大嶼山也遂成行山人士的樂土。攀遊山嶺,沿岸來去,過去曾在此地留下不少足跡,見證著它的變遷。

大嶼山東北端的陰澳,原是個貯存木材的小灣澳,後來為配合竹篙灣的迪士尼樂園的形象而改稱「欣澳」,寓意歡欣。樂園開幕至今已十五年,直到最近我才首次踏足。因疫情歇業的空城,依舊播放著歡樂的歌曲,諷刺之餘也極盡詭異。

走過愉景灣的私人屋苑,大抵也會嚮往它偌大的生活空間,途經稔樹灣的村屋,其鄉郊況味也教人艷羨。如今在市區,一室蝸居也是難求。南面的芝麻灣半島由全港最長的郊遊徑連貫,路徑迂迴且無補給點,幾乎每次行走都正值炎夏,行得死去活來。曾經跟朋友入住過半島西面的望東灣青年旅舍。旅舍不但位置偏僻,各種設施也總是殘殘舊舊的(現在也沒兩樣),配套更是欠奉。那時旅舍旁有一所簡陋村屋,晚上窗戶隱隱發出暗紅色光。好奇向內偷瞧一眼,卻見廳中擺放著一幅先人遺照,嚇得我們魂飛魄散。

嶼南一帶是貝澳、塘福和長沙等地。中學時代沒甚麼消遣,學生們都愛在那裡合租一間度假屋,嘻哈悠閒的便度過一個假期。那時的水口泥灘仍是摸蜆勝地吧,卻可不像今天假日數百人擠在一起這般災難性。那時露營也算不上是熱門活動,野外的營地空空盪盪的,遇上營友反而覺得稀奇。試過在籮箕灣露營時給老鼠鑽進帳篷裡搗亂,搞得一夜沒好睡。也試過無知得從分流捧著一鍋食水徒步走到狗嶺涌營地。地上的黑色螞蟻大軍,還有觀景台外望的月夜藍空,至今仍記憶猶新。

大嶼西陲的分流和二澳的人跡也比今日稀少得多。縱使走在鳳凰徑,仍會迷失在雜草叢中,只能憑著路跡逃出生天。大澳除了棚屋、鹽田遺址和各種地道小吃外,最叫我懷念的是大澳文化工作室。可惜當時工作室所在的古老大宅正待重建,只能跟創辦人琼姨淺談幾句,買下她的一本著作以資記念。豎立在海傍的嶼北界碑,與狗嶺涌的嶼南界碑遙相呼應。香港東北面境外的大鵬角,原有第三塊同類型界碑,卻較少人熟知。該石碑被推倒後,現存放於大鵬古城博物館內。昔日海傍的東澳古道仍是一條水泥小徑,不意近年竟被村民拓寬,變成了「東澳車道」。

大嶼山不單海岸線綿長,山峰也不在少數。眾山迷人之處,莫過於其寬廣視野。即使東涌和愉景灣等地已相繼發展起來,大部分地區仍舊沒有高樓阻礙視線。

還記得第一次攀登花瓶頂是取道花坪灣。昔年發展商原擬將此灣闢作私人沙灘,並曾取名「藍鯨灣」,後來卻因違反土地用途而告荒廢。那時通往花瓶石的小道仍是細瘦一條,如今已給踩踏出一條寬闊的泥路來。

從大山西行至老虎頭東望,正對外島坪洲,展望甚佳。這一帶水域正是建議的人工島的核心地帶,未知來日會否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未闢建老虎頭郊遊徑之前,此間仍是一片叢林地帶,必須穿越密林才能走抵東梅古道。從亞婆塱急登鴨腳瀝是東西橫越大嶼山的「劏大魚」路線必經之處,山徑隱密險峭,相信走過的朋友都會叫苦。

鴨腳瀝之側,萡刀屻、蓮花山、二東山與大東山並起,形成一道峰嶂。當中的大東山最負盛名。曾經在秋季攀上爛頭營露營,把帳篷緊貼地搭在一所石屋外躲避強風,殊不知屋內住了位外籍女士。那知她竟毫不介意,翌朝更笑容滿面地捧上一杯熱茶,十分窩心。每年盛開的橘黃芒花自是吸引,而那一年在西北陵遇上長著清麗白花的大嶼八角也同樣叫人難忘。大東山近年人氣旺盛,我也再沒在秋季踏足。人多擠逼倒是其次,最可惜的是我們明明知道它的重要性卻沒有好好的去保護它。

與大東對峙的是香港第二高峰鳳凰山。那年摸黑從昂坪登山,峰頂卻是雲霧繚繞,觀日頓成觀霧。印象最深的則是在狂風中急攀中狗牙,還有險被大石砸到的虎吼石河。鳳冠南巖和北巖的峽谷險地,彷似仍有探索不盡的奇景名勝,誠為我近年的最愛。鳳凰北側尚有彌勒山,其時昂坪纜車和木棧道仍未開通,只能沿著陡峭的泥徑上攀。如今登山纜車雖然開通了,卻是為遊客而建,刻意經營的昂坪市集更是不倫不類,只望纜車線不要再延伸至大澳才好。

嶼西群山不若中部山峰出眾,靈會山、深坑瀝與牙鷹山之間的一片丘陵地帶卻是幽深寧靜。有「大澳四靈」之稱的鳳山(尖峰山)、獅山、象山和虎山各有天地,儘管我們難像靈山一樣親歷大澳的變遷,也可在跨海大橋的反襯下感受水鄉餘韻。

大嶼山地大物博,尚有許多未曾踏足的地方。但對我來說,它之所以大,是因為曾經在這裡發生的每一件小事。執筆之時,徒步環行大嶼的旅程已完成四分之三,而「明日大嶼」計劃的前期研究撥款亦已通過。也許最後還是徒勞無功,仍舊守護不了那片海洋。不過正如這分開四天來走的一百公里,本身雖算不上甚麼壯遊,但走得再緩再慢,也可以一步一步的記下這一切。縱然並非身居高位,也沒有秀麗的文筆又或出色的攝影技術,在這當口徒步漫遊一條小徑、在臉書上寫下寥寥數語、以手機隨攝記錄、又或按幾個鍵聯署發表意見,都是我們可以為大嶼做的一點小事。

[ 本文刊於香港01周報第246期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