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當下

2021/12/24

A A A

這個小項目源於2018年一堂關於無障礙郊遊的課。後來邀了幾個朋友一起討論,隨即開始籌劃內容、申請資助,再參加遴選。獲得資助後,處理了好一段時間,才從加拿大引入了這部單輪輪椅回來香港。

原本計劃還預算聘請一位兼職員工負責這個項目,但疫情關係,令計劃一拖再拖,這事也就擱下了。換句話說,現時大家都是義工。從準備法律文件、招募義工(是的,由義工尋找義工)、邀請參加者、進行聯絡、財務預算、設計評估問卷、整理簡報、借用場地、進行訓練、探索路線、申請許可證、購買保險、裝備、拍攝、搬搬抬抬、清潔、出動私家車接載輪椅、以至到戶外實戰,過程中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需要跟進。基本上我們並沒有分工,只有合作——哪一位有空、有能力便會自動請纓把事情辦妥,卻又出乎意外地很具效率。事實上這個計劃有三個不同的合作單位,但真的是 work like a team。

當然,過程並非事事順利,但一步、兩步、三步,走到了今天,總算順利起步,非常感謝一起努力的Eva、Sarah、Adele、Gloria、Gayt,以及其他一路上曾幫忙的朋友。

早前才視察了一條路線,覺得各方面都很適合進行這個活動,很期待將來有一天可以跟他/她一起走這段路,欣賞路上的風景。我又會想像,使用者和同行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父女、母子、姐妹、兄弟,或是朋友,那該有多好。

還記得有一天,我們帶著空的輪椅測試活動路線,路過的阿姨好奇問道:「這給誰坐啊?是你爸還是你媽?」我們回答說是給行動不便者使用的,都不認識。阿姨喃喃的道:「哪會有這樣的人啊⋯⋯」

嗯,有時候,我們對待別人,好像比自己親人還要好。我們的耐性、包容、甚至乎愛,都放在他人身上,壞的脾氣、傷人的話、苛刻和憤恨反留給最親近的人。

行山那麼多年,我從來沒邀過老媽一起去行山。或者因為彼此價值觀不同,不算投機,或者她從沒甚麼興趣嗜好(或者只是我不知道),又或者,都只是一個藉口。後來她膝關節退化,連走路爬樓梯也感到吃力,更加不可能去行山了。如果當時有這麼一部輪椅,如果,她還健在,我會邀她跟我一起去行山嗎?

也許不會⋯⋯

但拉著這部空輪椅的時候,我在想,可以的話,我好想跟媽走一趟城門水塘湖畔,一起去行山,那怕只是這麼一次⋯⋯

沒有如果,

只有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