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偏執

2015/02/09

A A A

一直以來,都收到很多來郵和留言,建議筆者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配合手機應用程式(Apps)紀錄行山路線,製成附座標、長度及高度等資訊的路線地圖,方便山友按照路線行走。雖然筆者曾在另文中解釋自行製作地圖的原因(全文),但我仍反覆思索,為何要耗時費力,製作粗略簡單的路線圖,而捨棄快捷方便、精準度高的地形圖?為何要固執己見,捨易取難呢?原來,在我潛意識裡,還有另一種偏執。

文字、照片與地圖都可以用作描述一條路線。或者,提供更清晰的文字說明、標示著每個分岔路口的照片,以及精準的導航路線圖,更能方便山友安全無憂地完成目標;然而這種模式的輔助,對筆者來說卻有一種莫名的抗拒感。原因是網站雖可作為一個資訊平台,為山友提供協助,但若定位為一個觸發原點 ── 觸發對大自然的興趣、觸發對環境保護的思考,卻更為切合筆者的本意。由觸發的那一刻起,往後的自我體驗過程更為重要。從計劃行程、探索路徑、發掘趣味、認知環境,以至感受自然;在旅程中邊行走邊思考,即使走錯了岔路,也可從錯誤中學習。這種親身體驗的經歷,相比僅僅單向地接收全面的資訊、相比全方位的細心指導,往往能獲得更大的啟發。

現今的資訊與科技,究竟我們是活用了,是依賴了,還是讓其支配了?我可以想像,有一天,有一種隨身裝置,在每個特定的觀景點都給予提示,在你錯走的每一步時都會發出警示,讓你從此不會行差踏錯,不會迷路,按照預設的程式,順利地完成目標;我還可以想像,有一天,在厭悶狹小的家中,我們可以戴上一個虛擬實境體驗器,隨手按個鍵,便能瞬間置身蚺蛇尖頂峰,極目長咀,嗅著青草的香味,享受和煦的陽光。那時候,官員們便不用再為覓地而煩惱;商界也會為能夠肆意發展而欣喜,因為我們已接受了這種方便而安全地「體驗」自然的方式,不用親身去探索,不再需要郊野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