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跟區家麟與山中遊子的大宇對談行山與寫作,其間談到了「潮池」(也就是區家麟的blog和第一本著作的名稱)。
潮池是岸邊低陷的岩池。每當潮漲時,小魚和小蝦等小生物都會隨著海水湧進岩池;在水退以後,大家在分離的岩池中相聚半天;待潮水再漲,大家又會隨湧入的海水分散各地,再等待下一次的潮汐漲退。潮池就如現實中的一個個生活場景,大家從互不相識,到偶然相遇,到各散東西。聚散之無常,令人感慨。
這次的分享會也是如此。我們跟與會者都互不相識,當中雖有一些分享,一些回應,甚至在會後互相交流,但他日即使在山上踫面,還是認不出大家來。然而這些分享會,就只是這麼的一個離合聚散的場合嗎?
不論是網站也好,一場分享會、一本書也好,又或者是一次訪問、一個facebook post還是一篇文章,其實都是一個潮池;每個讀者、每個聽眾,都是池裡的小魚、小蝦、小蟹和小螺。在聚會裡,十個新相識的朋友中,可能有三五個都會把分享的內容給忘了,又有三個根本聽不懂;但幸運的話,還是會有一兩條小魚得到啟發,在下一次的「潮會」中將這些理念,與其他相聚一刻的新朋友分享。
環境保護畢竟是件無趣又沉重的事,動氣的時候多,回報的時候少〈如果說得上是回報的話〉;「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重複又重複的,講得多都口臭。嗯,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的同路人,願意抓緊每一個機會,做一天潮池裡的小魚,期待著一尾懂我的小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