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常要用上不同的工具,大型的有鶴嘴鋤、棟釗、鐵鎚、日字鏟等,小的有手鎚、小鋤頭⋯⋯當中最不起眼的,可能是麻繩與竹槓。
幾年前開始學習手作步道時,已留意到W和F老總常以麻繩和竹槓傍身,也特別喜歡以此挑石造路。繩槓挑石的作法是先選取石塊的踩踏面,再依石塊的重心用拇指般粗幼的麻繩將之上下環繞;在石面打結後,垂直拉起麻繩兩端約一尺,再打數個牢固的繩結;然後將竹槓穿過麻繩置中,在兩端以人力挑起並移動石塊,另一人則負責埋放。其後解開繩結,便可拉動麻繩將之從石底的空隙收回。
起初我只覺這是一門有趣的傳統技藝而已,其時漁護署已從台灣引入大型網袋協助搬石,網袋用法簡單,也很符合日常搬重物的習慣,繩槓挑石的操作則較繁瑣,故當時也沒特別在意。
這幾年來逐漸領會各項修路工法的細節和施作要點,開始慢慢發現繩槓挑石的好處。一面向老總們偷師,一面多作嘗試,才發覺以前委實輕看了它的作用。
以造梯級為例,在可行的情況下都會用上大型石塊以求穩固。「種石」好比將牙齒嵌回牙肉之內,須先在路面挖掘適合的淺坑,好與石底的形狀契合。開挖、移石、埋放,動輒來回三四次。若一味使用蠻力狠勁,除了容易受傷之外,時間一長,工作效率也會下降。
繩槓挑石的最大優點是省力。它運用了槓桿原理,長長的竹槓拉長了的力臂,在兩端施力抬石的人則成為彼此的支點,能以較少的力量挑起沉重的石塊。若竹槓與石塊的垂直距離控制得宜,抬槓者便可垂臂施力,避免長時間曲臂依賴二頭肌發力。而垂吊著石塊的麻繩一如天秤,埋石者只需稍稍施力便可保持石塊兩側重力平衡,省力又安全。
再者,長竹槓也有利於移石時的穩定性,能安穩地控制平移或升降幅度。二人主責施力,另一人則專注細部調整,控制石面的水平和角度,分工合作,提升施工的質素。
我覺得這技法的附加益處是可以大大提升参與度,讓氣力稍遜的修路者都可以駕馭較沉重的石塊,不但能做得到,而且能做得好。
麻繩與竹槓不單用途廣泛,而且輕便又便宜,實是手作步道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