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在香港露營,主因是為人懶惰,怠於準備收拾清潔露營用具,再說也害怕看到一些露營人的吃相,特別是在一些方便到達的熱門露營地點。東龍島便是一例。
早已預期會遇上眾多露營人士。果然燈塔前的一片台地搭滿了營帳,只是周遭的植被已然消失,換上了沙質黃土,而仍有草叢蔽掩的地方都成了垃圾的溫床,又或是便溺的地點(儘管不遠處便有一個運作正常且還算潔淨的洗手間);不少的沙土石頭都被營火燻黑,而每個帳篷的數步以外,廢物垃圾俯拾皆是,髒亂不堪。細看之下,都是些膠袋、食物包裝、即棄餐具、膠樽、紙巾、燒烤剩食、破爛又或是完好無缺的露營用具。當中不難發現一些熟悉的戶外品牌的標籤和產品說明書,顯見不少用品都是即買即用,甚至是即用即棄。
隨手可撿的東西確是太多,於是我們也來感受一下露營的滋味:在附近一帶「撿」取被棄置的露營裝備,結果撿來的物品足足可以搭起兩座帳篷、在地墊上鋪設一套寢具、架起煲子和一座燒烤爐,再擺放一張椅子、一輛手拉車、多個保溫袋,以及無數飲品食品的包裝連餐具⋯⋯也許,這便是我們拋棄式露營文化的一個形象面。
然而,最讓人感到詫異的,並非眼前大量亂棄的廢物,亦非營貼營帳連帳擠在一塊的大場面,而是大家在垃圾堆中、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依然可以怡然自得地、若無其事的「享受」露營的時光,彷彿「露營便是如此」。
面對如此景況,沒有忿怒,反覺傷感。我們享有閒暇時間,也擁有金錢可供揮霍,但就是對自己沒有要求。
我們花費空餘時間去露營是為了尋找樂趣、豐富自己。露營對一般大眾而言是種娛樂聯宜活動,娛樂又是生活的一部分;對露營品質的看重,也就是對生活素質的重視。若一個人對身處的環境麻木無感,得過且過,還說得上對自己有要求嗎?
大自然是露營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的露營方式,只是置身戶外,卻不具野外的環境品質;齊備的各式營具器物,徒具露營的表相,卻欠缺露營的簡樸內涵。
源頭減廢、愛物惜物固然重要,但唯有我們對自身有要求,重視自己的生活,對生活品質有所期盼,才有條件談公德觀念的實踐,對自然環境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