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對野生動物甚感興趣,卻又不算熟稔,分辨不同動物實是一個大難題。要是親眼目睹,能夠拍下照片,倒也可以偷懶一下,立即上網求教:「ID please!」。可是有時卻只聞其聲,不見動物蹤影,叫人愈發好奇。
春夏季節,在日間或會聽見蛙類的鳴叫,尤其在下雨天。牠們在夜間更為活躍,叫聲此起彼落,可謂眾聲諠譁。蛙類在求偶、爭奪地盤或受威脅時均會發出叫聲。由於牠們的鳴囊大小和形狀不同,故此發出的鳴叫也是獨一無二的,有的短促輕弱,有的綿長響亮,變化多端。
生態愛好者自能憑著叫聲辨別不同的蛙類。不過我們也可在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 (HKBIH)的「香港蛙類叫聲」中查找各種青蛙和蟾蜍的叫聲,嘗試憑聲認蛙。
在野外其中一種經常聽到的蛙類叫聲,活像「打嘶噎」的聲音。嗝!嗝!嗝!的像是誰吃飽吃滯了不停的在打嗝。這種令人一聽失笑的叫聲來自沼蛙。辨認沼蛙的方法之一是留意牠們背上兩側的摺紋(闊褶蛙的背側也有相似的摺層,但較隆大,而且呈紅色)。
黑眶蟾蜍在白天也很大機會見得到。牠們的眼睛上方有黑色突脊,四肢既短又粗壯,外表笨拙,而且滿身疣粒,難怪贏得「癩蝦蟆」的外號。牠們的叫聲嘛,你大概想像不到外表粗獷的牠,叫聲竟是如此嬌柔:像小鳥的連續鳴唱。
至於大頭蛙呢,顧名思義,牠們的特徵是頭部幾乎佔去身體一半的長度。牠們頭大聲沉,叫聲只是低沉平凡的「呱~呱~呱~呱~呱」,沒特色的音調是最大的特色!
總覺得澤蛙叫起來有點不情不願。牠們的叫聲像是經由上鍊機芯發出來似的。如果忘記「上鍊」的話,牠們就叫不出來了。澤蛙的唇部有3至4條黑色條紋;部分個體的背部會有一條綠、棕色或黃色的縱紋,較好辨認。
斑腿泛樹蛙是一種常見的樹蛙。牠們的體色較多變,一般為淺褐色,足趾末端有發達的吸盤。叫聲像是子彈連發的機關槍,清脆俐落。
要數令人印象深刻的蛙鳴,非小棘蛙莫屬。因為牠們的叫聲猶如打樁機般連續往地上鑽打,然後從遠遠的地盤傳過來一樣。背部棕色、腹面黃色的小棘蛙身上長滿痣粒,四肢上有黑帶紋,雙眼的虹膜呈交叉狀。
短腳角蟾擁有一把好聲音,彷似石頭碰撞時產生的聲音。牠們的眼眉上有明顯的角質瘤,像兩隻突出的小角。是本地兩種角蟾科的物種之一。
其他的蛙類也有很獨特的叫聲。比如花姬蛙的鳴叫像隻心急連叫的鴨子;闊褶蛙的像是一道緩緩打開的老舊木門;花狹口蛙的則似牛鳴,十分逗趣。大家不妨點進網站細聽和想像一下牠們的鳴叫像些甚麼聲音。
當然,如果手中有蛙類的照片,我們也可以在HKBIH的多媒體數據庫中(搜索「兩棲類」)覓得相關物種的照片,比如以下這隻成年的大綠蛙。香港現時錄得的蛙類有24種,我們不難從牠們的外型和身體特徵的描述中加以辨認,以及進一步查閱牠們的科別和分布等資料。
所以說,要認識自然生態,不僅要張開眼睛,觀察和尋找牠們的蹤跡,也要張開耳朵,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想了解更多本地生物多樣性資訊,可瀏覽HKBIH。
[以上內容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撰寫。圖片由該署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