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抵是十四年前的事吧-在往梧桐寨瀑布的山徑上,迎面而來三個一身卡其色登山服、穿黑色長靴的男子。他們各自提著捕蟲網等工具,形跡可疑,我心想他們定是可惡的捕蟲者無疑。看他們大模大樣,竟然毫不閃縮的走來(在郊野公園內攜帶或使用獵捕器具是違法的哪!),心裡實在氣不過,便想上前警告一番,卻又不知怎的欲言又止。後來翻看《香港蜻蜓圖鑑》的作者資料,才赫然發現這幾個「可惡的傢伙」原來是漁農自然護理署蜻蜓工作小組的成員,他們是為香港的蜻蜓作生態調查呢!
至今,香港共紀錄了126個蜻蜓品種。蜻蜓目共分為三個亞目(「亞目」是生物分類學中目之下的一個類別),而本地的蜻蜓絕大部分屬於差翅亞目和束翅亞目,分別統稱為「蜻蜓」和「豆娘」。
一般而言,蜻蜓體型粗壯,複眼相連,休息時會把翅膀張開橫放;豆娘的體型則較為纖細,複眼分離,前翅和後翅的大小和形狀都很相似,休息時會把翅膀收合疊起。大部分的蜻蜓飛行速度高,靠近時或會聽見牠們鼓翅的聲音。牠們有時候如偵察機般停在空中,似乎在探測你的動靜,有時又像直昇機般急速轉向,非常靈活。相比之下,豆娘飛行的距離較短。有時在踏走潮濕的小徑時會把牠們嚇飛,但轉眼間又會緩慢地停降到附近的葉片上,看起來柔弱得多。
雖然蜻蜓在靜止休息時顯出優雅的一面,但牠們的稚蟲(幼蟲)和成蟲都是肉食性的。稚蟲的獵物大多是小魚、蝌蚪和小蝦,而成蟲的獵物則包括蚊、蠅、蚜蟲,甚至同類!
說起蜻蜓的特徵,一般人大概會即時想到牠們脹鼓鼓的複眼吧。可知道蜻蜓除了有兩隻大複眼,還有三隻小單眼。牠們的複眼是昆蟲界中最大的,由近三萬隻小眼面構成,這發達的器官能大大增加對物體移動的靈敏度,有助牠們偵測獵物及躲避天敵;而三隻已退化的單眼則可感應光暗,一般相信有助飛行的穩定性。蜻蜓的觸角不如蝴蝶般明顯,長得既短且小,有研究指這對呈剛毛狀的觸角可感應氣流震動,以利牠們在飛行時調整翅膀。若你在野外發現一隻長相有如蜻蜓,觸角又如蝴蝶般像根棉花棒的話,那既非蜻蜓也非蝴蝶,可能是蝶角蛉科(脈翅目)的昆蟲了。
在野外觀察蜻蜓時,你可能會發現兩隻蜻蜓連在一塊的有趣現象。蜻蜓在交尾(交配)時,雄蟲會先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附於肛門的器官)抓住雌蟲前胸背部,串連在一起。雌蟲隨即會彎起腹部,把末端的生殖器緊接雄蟲的副性器官。故此,有時牠們交配時會構成一個「心」的形狀(係愛呀!)。各品種蜻蜓的肛附器、雌蟲的前胸背部,以及性器官均有獨特的結構,如鎖鑰般互相契合,很少機會「辨錯新娘嫁錯郎」啦。
在交配的過程完成後,部分的雌蟲會以「蜻蜓點水」式的方法在水中產卵、部分則乾脆把卵掉在水面或植物上、把腹部浸於水中產卵、又或停下來在植物內、枯木內或泥土中產卵。
當這些卵孵化為稚蟲後,便會進入牠們生命周期中最長的一個水生階段。待春季來臨,暖和的天氣會促使稚蟲羽化為成蟲。現時正值夏季,在郊遊時也不妨留意溪流、沼澤、水塘、水池或魚塘等生境,你會發現香港的野外原來孕育著許多不同種類的蜻蜓。要緊記的是,潔淨的水質是蜻蜓的生命之源,所以切勿污染水源哪。
參考資料:
[以上內容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