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林

風水林


A A A

香港這個曾經出現華南虎、豹和華南狐的地方,其原生樹林是怎麼一副面貌呢?

在經歷過戰火的洗禮、伐木取薪、山火的蹂躪、土地的開墾後,大概只有從風水林,我們才能略知香港原生樹林的一二。

風水林特徵

這風水林是嶺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及海南等地)的特有人文風景。昔日新界的原居民大多是從華南地區遷居香港,以務農、養魚或捕魚維生。居民的日常生活極仰賴自然法則,故對自然心存敬畏,亦篤信風水命理。

試想想,如你要買一棟房子……呀,不對,應是一個相當狹小的單位才對,也會希望你的小蝸居背山面海,而且坐北向南,既擁「靠山」的安全感,兼享冬暖夏涼的地理優勢,才是為理想的居住環境。香港昔時的村民在聚居立村時也是同一般心思。村落需背靠山巒,前臨水溪,被山林環抱,形成「枕山環水」的布局,方能聚氣。這樣村子才得以興旺,人才輩出。

雖說村落所在的地理位置與風水有關,但此一環境亦帶來相當的實際益處。風水林一方面可抵禦強風侵襲,另一方面又可減少水土流失,降低山泥傾瀉的風險。風水林更有調節微氣候功能,既可減低炎夏的暑熱,又能緩和燥冷的北風。如你走過港島徑第六段的話,從大風坳往大潭篤水塘方向下行,會經過兩旁以潤楠屬樹木為主的路段。這段路的林木樹幹高大,樹冠寬廣,令夏日的暑氣大減。走過這段被稱作「天然冷氣走廊」的林道,便更能了解林木對調節微氣候的作用了。

風水林除了有助應對季節的變化外,也跟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林中的植物不但可提供材料作祭祠及傳統習俗之用,當中不少更具藥用價值,如土沉香和羅傘樹等。此外,村民也會自行種植具產業價值的樹種,例如龍眼、荔枝和蒲桃等果樹,既可提供食用的果實,也可供應木材作建築材料與柴薪。同時,風水林也是不少動物的食物來源,並為牠們提供棲身之所。

風水林對村落的興衰至關重要,故村民都會極力保護,以免破壞了風水。日本入侵香港期間,荔枝窩村一棵名為「五指樟」的巨大樟樹雖給砍下一根支幹,但最終在村民的極力反抗下而得以存活至今。風水林對村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南風道風水林

香港約有300多座風水林,而官方則記錄了當中的116座。當中較大規模的風水林位於荔枝窩、上禾坑、荔枝莊、梅子林及城門等地。這次我到訪的是香港島僅存的一座風水林——南風道風水林。南風道風水林是至今記錄了最多植物物種的風水林。風水林前,必有村落,但這座風水林的村落已不復存在。一般相信該村原是香港圍(今黃竹坑舊圍),惟因香港仔隧道的工程而拆卸,而南風道的林木是其風水林殘存的一部分。

南風道風水林位於聶高信山南坡

我跟植物專家們走入風水林,他們邊走邊作介紹,為我解說路旁植物的特徵,如數家珍。對植物一知半解的我,除了細心聽講和拍照記錄外,一時三刻也難以一一記牢各種各樣的植物。像我這種門外漢來說,除了細察和學習辨識植物的品種外,也可從風水林的整體結構著手。

風水林結構

踏入風水林,你會感覺到四周的環境幽暗。若細心觀察,會留意到林內大致有三至四層高度不一的植物:長得最高大的喬木層的樹冠寬闊而濃密,遮擋了大部分的陽光;其中也有一些較矮的樹種,不時還有些攀緣植物穿插交錯其中;其下層是些更低矮的灌木;而最底層則是蕨類和草本植物。

這些植物利用本身的特點,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下爭取一席之地,而林林種種的植物,也為不同的動物提供棲所與食物。風水林中的各層植物結構,驟看與社會各階層有不少的共通點。說不定,人類社會的競爭會更為激烈吧。

黃樟的樹皮具深縱裂紋(左)黃桐是南風道風水林的優勢樹種(中)黃桐樹身高直,樹幹呈綠褐色(右)
滇糙葉樹是常綠喬木,葉面帶光澤
山苦茶是南風道風水林內較特別的品種,雖然名稱含有「苦」字,卻可用作香精原料
刺果紫玉盤是較少見的攀援灌木(左)缺葉藤也跟洋紫荊同屬,葉子的形狀卻不同(中)粉葉羊蹄甲跟市花洋紫荊同屬,葉子也呈羊蹄狀(右)
羅浮買麻藤的雄花序
草珊瑚是灌木,葉子邊緣有鋸齒,十字對生
錫葉藤的葉片粗糙厚實,可用來清潔器具

風水林的啟示

很難想像,在南風道的公路旁竟仍保存著一片完好的樹林。

昔日的村民以傳統智慧,依據地形來聚居立村,與環境和諧並存。或者,「風水林」一詞帶有不少迷信色彩,但它實是人類順應自然環境的一種對應策略。風水林展現人與動物、植物和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既各取所需,又相互依存,是人與自然融和共存的典範。

走出樹林後,我們重回公路,返回了現實世界。這邊的世界更見富裕,科技更為先進,但卻依靠機器來調節氣溫對身體所造成的不適感,也依賴著護土牆、水泥渠等建築來應對惡劣的天氣和環境變化。到底,是昔的村民迷信於風水,還是今日的我們更迷信於建設呢?

城市發展能提升生活的質素,令生活更加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我們跟自然的關係愈見割裂。我們似乎仍未醒覺社會一直消耗著天然資源,也忘記了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也都是自然所賦予的。

下一次,當我們遇上一片樹林、走過一棵老樹時或看見一片葉子時,也該要想想,自然給我們的意義是甚麼。

風南風道風水林郊遊路線

路線:南風道 > 金夫人馳馬徑 > 引水道 > 南風道
路線簡介:由南風道近聶高信山一側的金夫人馳馬徑的指示牌上走,及後左轉泥徑。從風水林下的小徑行走,跨過小橋後,右轉上行,接引水道後續右走。在分岔口右轉梯級下降即石返回南風道。
交通:城巴41A。76號(「深水灣道;南風道」)站下車)
長度:3 公里
需時:1 小時


參考資料:

  1. Patricia Marshall:Hong Kong Mammal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Vol. 7) . 1967
  2. 楊家明(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叁十年》。郊野公園之友會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
  3. 葉國樑、魏遠娥、葉彥、廖家業、黎存志(漁農自然護理署 – 植物工作小組):《風水林》。郊野公園之友會 / 漁農自然護理署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
  4. 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4
  5. 劉克襄:《創意寫作系列:自然旅遊創作 ── 新界風物》-〈我在香港的自然觀察和書寫〉。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3
  6. Dan Waters:Foreigners and fungg Shui.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Vol. 34). 1994
  7. 香港野外學會、吳振揚、漁農自然護理署:《賞石訪村─印洲塘深度之旅》。郊野公園之友會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5
  8. Webb, R. (1996) The fungg Shui Woods of Hong Kong: A Study of Culturally Protected Woodlands in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Science. University of Wales. 1996
  9. 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香港生物多樣性系列》- 生生不息風水林。漁農自然護理署。2016



[以上內容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