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呀,是來看蟹的。不過波子蟹沒找到,卻看到了蝦、看到了虎、看到了魚——鰕虎魚。
鰕虎魚,當然非蝦也非虎,牠們是名副其實的魚類,而且是魚類中最大的科之一。明代學者黃省在《養魚經》中曾這樣描述鰕虎魚:「類土附而腮紅若虎,善食蝦,俗謂之新婦之魚。」
一般來說,鰕虎魚屬底棲魚類,特徵之一是一對腹鰭會癒合成吸盤,讓牠們能夠依附著岩石、河床、海床或珊瑚生活。現時紀錄的鰕虎魚逾2,000種,牠們的體色和紋理多變,不少更具鮮艷亮麗的外表。那,牠們長得像老虎嗎?嗯嗯,這個嘛⋯⋯比對一下子陵吻鰕虎魚和舌鰕虎魚的樣子,確實是有點不同的。加一點幻想力呀朋友!
鰕虎魚品種極多,「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牠們不止會吃蝦,也會吃小魚、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卵、藻類或浮游生物等。 鰕虎魚和蝦類之間不僅是捕獵者和獵物的關係,也擁有共生關係。有些鰕虎魚會和槍蝦共同生活,槍蝦負責挖洞藏身,鰕虎魚則會以尾鰭觸碰槍蝦的觸角以示危險,保護視力較差的槍蝦。牠們是對好拍檔呢!
鰕虎魚一般較少作食用魚,但據說坊間會以俗稱「奶魚」或「紅壇」的鰕虎魚來熬湯供孕婦飲用,以促進母乳分泌。
雖然我們不難在潮間帶、河口或溪流中找到牠們的蹤跡,但鰕虎魚體型細小,體長大多不過10厘米,也得落足眼力。像下面這條在極淺水中的賴氏蜂巢鰕虎魚,淺淡的體色有如泥沙,潛匿在沙中時確是難被發現。
香港現時共錄得四種彈塗魚,其中廣東彈塗魚最為常見。彈塗魚也屬於鰕虎魚科。牠們雖是魚類,卻擁有水陸兩棲的生活習性。牠們可透過鰓部從鰓腔吸收水中的氧氣,而皮膚上的血管也有助牠們從空氣中取得氧氣。憑著牠們的突出大眼和強勁的彈跳能力,我們不難辨出彈塗魚一族,但要分辨個別品種,則要從牠們的體形、身體和背鰭的色斑等著手。
雙帶縞鰕虎魚是縞鰕虎屬的一員,此屬的特徵是上下頷都具有三叉狀的外齒。牠們的外表跟同屬的紋縞鰕虎魚很相似,但其頰部和鰓蓋均有白色斑點。這雙帶縞鰕虎魚身上的「雙帶」,分別位於體側及背部。體側的縱紋由吻端經過眼部至尾鰭;背部的則由頭部延伸至尾鰭。但當牠們受驚或靜下來時,這雙斑紋卻不甚明顯。
爪哇擬鰕虎魚是香港常見的鰕虎魚之一,我們兩次都在河口找到牠們。爪哇擬鰕虎魚外形嬌小,頭部圓鈍。顏色淺淡的身體上具棕色小斑點,身側有一排黑色雲斑。
阿部鯔鰕虎魚這名稱看來怪怪的,其實只是以日本人姓氏「阿部」命名而已。牠們的頭部也是圓圓鈍鈍的,身體大致灰色。牠們的第一背鰭(最近頭部的背鰭)上有黑紋,而上面的鰭條也可用來分辨雌雄,不過這兩項特徵在上圖中都看不到。
這條雙斑砂鰕虎魚又叫雙斑舌鰕虎魚或雙眼斑砂鰕虎。牠的特徵之一是舌部的前端分叉(魚也有舌頭啦,不過和我們的很不一樣)。雙斑砂鰕虎魚在香港不大常見。牠們的頭部大而扁,身體呈棕黑色,側面有數條闊斑紋。牠們名字中的「雙斑」或「雙眼斑」是指第一背鰭上的一對眼狀斑點。
香港至今紀錄到約40多種鰕虎魚,上文只作簡單介紹 。大家下次經過河口、淺溪或潮澗帶時,記得細心觀察。鰕虎魚嘛,「梗有一條喺左近」!
參考資料:
[以上內容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