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位於葵涌以東,城門以南,標高369米,山巔設山火瞭望台。
金山郊野公園於1977成立,它與城門、大潭、獅子山及香港仔郊野公園是本港五個最早劃定的郊野公園之一 。其範圍涵蓋金山主脊以東的一片谷地,包括石梨貝水塘、九龍水塘、九龍副水塘、九龍接收水塘,以及金山北面的孖指徑。
金山以獼猴眾多聞名,故又稱馬騮山(粵語「馬騮」指猴子 )。一般相信,香港曾有原生猴子。1819年編撰的《新安縣志》記述「猴乃獼猿之屬,能諳人性,穴處山谷中,千百為群。邑之伶訂山、擔竿山等處,所產最繁,俗呼馬騮」,可見當時猴子甚為常見。1866年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Swinhoe的紀錄顯示猴子在香港港灣內的大部分小島出沒。1947年,英國植物學家和鳥類學家香樂思博士(Geoffrey Herklots)也於大潭水塘、山頂及深水灣發現猴子的蹤跡,並相信是原生猴的後代。
現時眾多獼猴活躍於九龍一帶,但普遍認為屬引入品種,而原生猴則已絕種。有說在興建九龍水塘時,有人發現該處甚多馬錢屬的植物。馬錢屬植物是「香港四大毒草」之一,是一種含毒素的灌木,對人畜均有害,但其果實卻是獼猴喜愛的食物。為免馬錢的果實掉進水塘污染食水,有人遂從外地引進獼猴,以期牠們把果實吃掉,而被放生的獼猴則繁衍至今。現時香港獼猴的數量多達二千,近三十個族群,其品種屬恆河猴、長尾獼猴及二者的混種。
金山一帶是二次大戰期間英軍為防禦日軍入侵香港而建的醉酒灣防線的軍事據點之一。金山防線原擬建為城門陣地失守後的第二度防線,防止敵人繼續揮軍南下。1941年12月8日日軍侵略香港,兩日後(12月10日)攻破城門陣地,金山防線的戰事隨即展開,惟不久後亦告失守。現時在該地仍可發現機槍堡和軍火庫等軍事設施遺跡。
金山的路徑四通八達,在石梨貝水塘有多條山徑上引至山頂;華景山莊也闢建了一條鋪設完好的階梯通往主脊;此外金山路也有兩條山路分別直達山頂的山火瞭望台,其一是近金山家樂徑終點的東面山徑,其次則是近金山路盡處的北面山徑。
大埔公路 | 石梨貝水塘 | 金山 | 金山路 | 大埔公路 | ||||
| | 1 hr | | | 10 min | | | 30 min | | |
從大埔公路沿金山路往九龍水塘,堤過堤壩後隨馬路上升,及後左轉至石梨貝水塘。在分支右轉,沿著塘畔的緩跑徑行走至水塘西北面的涼亭。在涼亭後方往西北的山徑登山。遇上分支左走(右方為晨運園地),在下一個分支需右轉接走引水道,再從左方越過引水道,隨泥徑登上大平台。沿徑續上走,在分支右轉主脊(左方的分岔路可通往華景山莊)。其後繞行金山電視發射站左側,下降至晨運園地後(左方的分岔路應可通往安蔭邨),續上走至金山山頂的山火瞭望台。從瞭望台的東面山徑下走,接金山路後右轉下走回大埔公路。
起點 | ||
巴士 72 號 | 長沙灣 - 太和 (石梨貝水塘下車) |
- |
巴士 81 號 | 佐敦 - 禾輋 (石梨貝水塘下車) |
- |
終點 | ||
同上 |
接上金山主脊後可從左方岔路退出至華景山莊。
路線的登山口並不明顯,金山山脊線寬闊明顯,途中先下瞰石梨貝水塘,半山處則可眺望獅子山與畢架山,其後也可遠賞葵涌、大帽山與針山。
提到金山,一定要說說馬騮。本身並不討厭馬騮,但也談不上喜愛。行山時常與馬騮相遇,與牠們「溝通」過無數次:被搶食物、把握在手中的黃色毛巾當作香蕉(應該係~)、目睹牠們翻垃圾廂,還無故被「兇」(按理動物不會主動作出搔擾行為)。我不怪馬騮,覓食是天性,我只怪餵猴人。雖然現時獲發正式牌照的餵猴人只剩數個,但「無牌」人士卻是隨處可見。最可憎者莫過於躲在車廂內,從車窗狹縫中丟出食物的遊人,逐漸養成馬騮索食搶食的習慣,滋擾安份的遊人。
久而久之,我對馬騮聚集的行山徑還是會減少興趣。要是相遇,也學會裝作「一碌木」緩步而過,確保平安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