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禮儀
「行山禮儀」是社會對行山行為所期望的一套規範準則。因各地在社會文化背景、人民的登山素養、山林管理制度和相關法規等方面的差異,各地的行山禮儀均有不同,惟其目的皆為提供具質素的旅行體驗,並達致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參考了美國「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理念和一些外地的例子,也就親身經驗列出一些具體行山禮儀給大眾參考,並就香港本地的情況作了一些補充。
行山禮儀是優質登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有賴社會各持份者,包括市民、山徑使用者、露營人士、環境管理部門、環境保育團體、行山隊伍,以至行山專頁的負責人和大眾媒體等共同建構。
- 【 跟山友打招呼、問好或微笑點頭 】
有沒有發覺,跟山友打個招呼,就會感覺「原來行山遇到的人也不錯呀」,心情也會愉快一些。如你不愛說話,一個笑容一個點頭也很簡單。
- 【 主動讓路予腳程較快的山友,別人讓路後不要吝嗇一句「謝謝」 】
經常行山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節奏和步速,跟著別人的步伐總是很吃力;跑友操山時都要維持速度以達訓練效果。大家都是山徑使用者,在安全的情況下,不要介意讓路予步速較快的山友;作為團體的領隊或殿後者也可通知隊友先行讓路。人家願意讓路,說一聲謝謝也是應有之儀。如走在前面的山友沒為意,也可禮貌請別人讓你先過,切勿在狹窄處突然超前。
- 【 在狹窄的登山道讓登山者先行 】
登山一般較疲累,而且步速和節奏都是安全登山的重要條件;下山者則視野較佳,故此讓登山者先行較為理想。
- 【 在險狹處,讓迎面而來的行動不便或經驗不足者先行 】
上了年紀、行動不便或年幼的山友相對較怕路滑或危險,如要他們在險要或狹窄的地方讓路的話可能會比較困難,甚至造成危險,因此在安全及可行的情況下請耐心讓他們先行。
- 【 爬碎石坡時請加倍小心避免踢落石塊 】
登山時小心避免踢落石塊。若意外把石塊踢落,請即時大聲示意,提醒後來者走避。
- 【 在較寬闊的地點休息,以免妨礙他人 】
請勿在山徑的中央停下來休息,休息時需提供足夠的空間讓山友通過。
- 【 拿好行山杖,免擊中別人 】
在狹窄的山路遇上迎面而來的山友時,可將行山杖貼近身軀並儘量把杖尖向下,方便山友從旁走過;使用時也要留意是否有後來者(特別在爬山時),以免杖尖端戳中別人。
- 【 切勿喧嘩,儘量降低收音機或播放機音量 】
在郊外大家都期望享受寧靜的環境或大自然的聲音,請別破壞這樣的環境,也別要其他人承受你個人的音樂品味。還有,在心中高呼登山的痛快吧!
- 【 若有山友等候,請勿長時間佔據景點或觀景台留影;後來者請耐心等候,勿自行入鏡 】
在景點前擺各式「甫士」和嘗試各種組合留影是閣下的自由,但也要留意是否有其他山友在等候;後來者也勿隨意入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 如休憩處的使用者較多,請收拾放在桌椅上的裝備,讓出座位及空間 】
休息時我們都習慣把背包裝備放在桌椅上,但也要留意其他山友的需要。
- 【 請勿吸煙,保持空氣清新 】
在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是重中之重。請別抽煙,要其他山友吸食二手煙;遺下的煙蒂也有機會釀成山火。
- 【 正確使用廁所 】
何謂「正確」不用多說了吧?郊外的廁所,特別是流動廁所,通常狹窄悶熱又多蚊,算不上很衛生,不到臨界點也不大願意去。要是使用前還要先處理你的遺物和污漬,再處理自己的大事,實在於心何忍?
- 【 遵守規矩排隊候車 】
郊區小巴的班次一般較疏落,候車人多。請遵守規矩排隊等候,不要插隊,也請勿一人代多人排隊。人家是老老實實地日曬雨淋地在指定的候車處排隊的呀。
- 【 減少使用即棄用品,從源頭減廢 】
以可重用的器皿,如水袋、可重用的水樽和盒子盛載飲品及食物,減少使用一次性的產品例如PET膠樽、膠袋或即棄餐具等,並以毛巾代替紙巾和濕紙巾。
- 【 將垃圾帶回山下棄置或回收 】
減廢當先從源頭著手。如有垃圾應帶回山下或市區棄置,又或在適當的地點作分類回收;煙蒂請放入金屬盒子帶走處理;果皮和蛋殼等物只能在特定的條件下(適合的濕度和溫度等)才能分解,敬請帶走以免造成環境衛生問題。既然有能力把第物品帶上山來,自也有能力帶下山去處理,應儘量不留痕跡。
- 【 切勿破壞自然環境和原有的建築物 】
愛惜自然環境和公物。切勿破壞生境、污染水源、塗污或破壞建築物、古物或古蹟。
- 【 勿擅自開墾土地、加建設施或開闢山徑 】
切勿擅自開墾休憩園地或花園、擺放傢俱雜物、加建設施或指示(包括漆油),維持自然景觀。一條安全、耐用和對環境友善的山徑需以適當的物料和方式去維護,故此切勿自行開闢山徑或梯級。
- 【 切勿干擾、傷害、捕捉動物或採摘植物 】
只觀察及欣賞動植物。切勿干擾、追趕、捕捉動物或採摘植物;切勿過分接近或近距離拍攝動物,以免增添其壓力或使其受驚而作出攻擊行為。
- 【 不餵食,不放生 】
餵食會令動物依賴人類,失去原有的求生能力,也會導致生態失衡等問題;放生會造成繁殖、捕捉和販售的惡性循環,放生的動物也會因不適應環境而死亡,更有傳播細菌等風險(詳情可參閱專題:〈何放何生〉)。
- 【 不取走任何物件,包括動植物、沙石、建築物內外的物件 】
既然不應留下任何痕跡,當然也不該帶走任何東西,包括生或死的動植物、掉下的葉子、果實、沙土石頭、古蹟、建築物的原有或遺留下來的物件。
- 【 行前作充分的行程規劃及準備,考慮自身及同行者的能力和經驗 】
切勿只依賴手機應用程式進行行山活動。行前必須按天氣預報小心計劃行程,同時了解路況、難度、需時、補給和退出點等;帶備適當的裝備和糧水;設定行程目標時切勿高估自己和同行者的能力。
- 【 沿途留意地形、路標及方向等以確保按預訂路線行進,留意身體狀況及天氣變化 】
出行時需不時確認行進路線與計劃是否相同,並留意各人的身體狀況及天氣狀況,安全至上。如有需要,應儘快尋求協助。
- 【 在已開發的山徑上行走,不抄捷徑;在指定的營地上露營 】
儘量在已開闢的步道上行走和活動,以免不斷擴闊山徑或破壞周邊的植被;勿行走捷徑,加劇水土流失問題;建議在指定的地點上露營,適當處理污水,以及在離開前儘量將該地點回復原貌。
- 【 如要生火,請用爐具在指定地點進行 】
為免破壞植被及減少造成山火的風險,應在指定的營地或燒烤爐生火;切勿在地表上升起營火,生火時請使用焚火台、鋼盆及隔熱墊。離開前必須將火種徹底熄滅。
有關「無痕山林」的理念,可參考以下連結:
台灣山林悠遊網:〈無痕山林運動 - 七大準則〉
生態巴士:〈野外活動倫理 – 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