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是位於維多利亞港東面的海峽,其東南兩岸分別為油塘及筲箕灣。在十六世紀的航海圖上,鯉魚門曾標示為「鹽江口」,而在明朝《粵大記》所載的〈廣東沿海圖〉上,則已稱作「鯉魚門」。
鯉魚門是香港早期的採石工業區。在清代,鯉魚門曾與牛頭角、茶果嶺、茜草灣四村結盟,合稱「四山」。礦場所生產的石材除了供應本地市場,亦外銷至廣州及順德等地,甚至遠銷荷蘭。1957年,石礦場由Far Eastern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imited營運,開採作業於1967年停止。
鯉魚門扼守維港東面入口,歷來都是重要的海防據點。明末清初時期,鄭成功退守台灣,部下鄭建撒退至大鵬灣附近,流為海盗。雍正末年,有名鄭連昌的海盗占據魔鬼山,更在鯉魚門一帶設寨。據說此人乃鄭建後人,而其子鄭耀一,正是著名海盜張保仔的養父。1953年,當鯉魚門海濱的天后廟重修時,村民在神座後的石窟內發現一塊石碑,碑上刻鐫「天后宮,鄭連昌立廟,日後子孫管業。乾隆十八年春立。」故普遍認為此天后廟為鄭連昌所建,至已有逾260年歷史。現時該廟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在魔鬼山(今稱炮台山)建造一系列防衛設施,包括歌賦炮台、砵甸乍炮台及魔鬼山碉堡。位於歌賦炮台與較低處(近今鯉魚門石礦場)的砵甸乍炮台同建於1900年,前者位置較高,後者近海,各設兩座大炮。為配合調防,歌賦炮台的兩座大炮於1936年被移至赤柱;而砵甸乍炮台的兩座大炮亦於1940年被移至鶴咀的博夏勒炮台,現時炮台山只餘下炮床遺跡。
油塘站 | 三家村 | 天后廟 | 石礦場 | 砵甸乍炮台 | 油塘站 | |||||
| | 10 min | | | 10 min | | | 5 min | | | 35 min | | | 25 min | | |
在油塘站出發,沿著茶果嶺道行走至鯉魚門海傍道。走過三家村裡海鮮酒家林立的大街後,沿海邊徑經馬環村及馬背村走至天后廟。穿過廟宇,從後方屋舍間的小徑走至石礦場。及後沿路折返馬背村。右轉循石級上走至通往華人永遠墳場的車道。沿馬路右轉走至4號涼亭,在亭後的梯級(左右均可)下走,再沿水泥斜路下走,再下降梯級後,在分支右轉,接上山徑,沿著山邊小徑稍微升降,走至砵甸乍的兩座炮床。及後沿路折返至涼亭,最後左走轉沿車道下走至高超道及油塘站。
起點 | ||
港鐵 | 各區 - 各區 (油塘站下車) |
- |
小巴 23C 號 | 麗港城 - 油塘站 (油塘站下車) |
- |
終點 | ||
同上 (油塘站上車) |
走至來往將軍澳墳場的車道後,可左轉下走至高超道及油塘站。
路線遊走石礦場、戰時遺蹟與歷史建築物,從中了解鯉魚門今昔與演變。
出發前查看地圖,從馬背村後的水泥梯級上走,在接近華人永遠墳場的車道的轉角處,原有一道小徑通往砵甸乍炮台,但行走當日該路段滿是泥沼,難以前進,只能望門輕嘆。豈知來到4號涼亭,發現亭後的水泥小徑,就試著行走,再接小徑最後成功抵達炮台,想來也覺幸運。
要是時間許可,串遊魔鬼山的歌賦炮台和碉堡,將會是更圓滿的歷史與軍事古蹟探遊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