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

西貢
SAI KUNG
MA ON SHAN
馬鞍山

A A A

馬鞍山海拔702米,其主峰馬頭峰與副峰牛押山相倚,兩峰急起,居中內陷。史籍清嘉慶《新安縣志》曾描述:「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形容馬鞍山依傍著海邊(「東洋」可指大海),成馬鞍之形。在清代,由兩位秀才許永慶及羅文祥所作的《竹枝詞》(圍村歌謠,又名《圍名歌》或《圍頭歌》)也曾記述二人遊覽馬鞍山一帶時的經歷:「石壟仔細定行蹤,直上昂坪捉地龍;回首馬鞍山頂望,居然人在廣寒宮。」意謂二人由石壟仔走至昂坪高原,回望馬鞍時已是皓月當空(廣寒宮是神話裡月亮中的宮殿)。

馬鞍山的岩石以火成岩和沉積岩為主。約在一億年前,一列巨大的流紋岩(火成岩的一種)脈入侵馬鞍山,遂形成今日巍峨的形態。馬鞍山因地質作用而集成不少礦物,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亦孕育出不同的動植物物種。其中鐵礦、赤麂與杜鵑最為著名,被譽為「馬鞍三寶」。

馬鞍山盛產鐵礦,香港鐵礦公司自1906年起已嘗試在此進行採礦活動。日治時期,礦場一度由日軍接管。及至1949年,輾轉接手採礦業務的大公洋行與日本企業合作採礦。當時的礦工及其家眷在礦場搭建宿舍,更興建學校、教堂和等設施,儼如一個小社區。全盛時期,礦村多達5,000人聚居。隨著鋼鐵的需求下降,礦場在1976年3月停止運作。2012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將曾用作教育和醫療服務的校舍及禮拜堂等建築物活化為「鞍山探索館」,並提供導賞團服務,帶領公眾參觀礦村的建築物及昔日礦場遺址,從而認識馬鞍山的礦業史。2016年,礦場的部分礦洞外牆和天主堂(聖若瑟堂)建築群被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而選礦廠、信義會恩光堂和礦務居地構築物則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三寶」之一的赤麂是鹿科動物,背部呈黃褐色,雄性頭部長粗角,雌性則無角。牠們廣泛分布於香港郊區,曾被誤認為黃麖。《新安縣志》曾記述:「黃麖即麞,似鹿而小,毛黃黑色,性喜驚。觸物則走,飲水見影則奔。道書云:『麞鹿無魂,故動輒慞惶也。』官富、大帽、馬鞍等山皆有之。」由此可見,這種動物生性膽小,並曾於九龍群山(曾統稱為「官富山」)、大帽山及馬鞍山一帶出沒。赤麂喜晝伏夜出,日間難以被發現。牠們在受驚或求偶時會發出沙啞的狗吠聲,故其英語又名為barking deer。在馬鞍山以南的鹿巢山及鹿巢坳,均是以「鹿」為名,相信便是與赤麂出沒有關。

馬鞍山的植物物種以杜鵑最為人所熟悉。至今在香港紀錄到的六種原生杜鵑,全部都可在馬鞍山找到。它們分別是紅杜鵑、華麗杜鵑、華南杜鵑、毛葉杜鵑、羊角杜鵑,以及以香港命名的香港杜鵑。馬鞍山、牛押山和吊手岩一帶亦因此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每年的三至四月花開季節,都有不少市民專程登山賞花。

如要登遊馬鞍山,一般可由麥理浩徑馬鞍山段標距柱M078側的山徑直攀主峰,或由馬鞍山家樂徑及轉接小徑再經吊手岩攀至副峰牛押山。

路線

恆安邨 馬鞍山燒烤場 吊手岩 牛押山 馬鞍山 大水井





45 min 45 min 45 min 30 min 1 hr 45 min

需時4.5 hr
長度9.5 km
難度
景觀

行程

由馬鞍山恆安邨恆康街開步。過了迴旋處後依馬鞍山村的馬路上走。及後右轉至良友路,再接上馬鞍山郊遊徑。此徑初段為車道,一直上走便可走至馬鞍山郊野公園的燒烤場。從左面的家樂徑拾級而上,走至涼亭。在危險警告牌後方小徑前進,很快便見右方豎立著另一牌警告牌(直走是雁谷迷徑)。此處有繩索上引泥徑至一小平台。依著繫有繩索的泥壁上走,間中在林中穿梭及繼續上攀便可抵達吊手岩。及後走至一道斜度甚高的泥坡。沿繩索上攀,再接走一段稍崎嶇山徑上達牛押山頂端。依兩旁為懸崖的山脊小心行走,再上攀一段,便可到達馬鞍山山頂。

隨後依著明顯但較崎嶇的山徑下山,返回麥理浩徑後右走(左方山徑可通往水浪窩)。走至涼亭後左轉,沿著麥理浩徑行走。再走過昂平,見地圖指示牌後,便可從左方山徑一直下走至大水井完成行程。

山上的大頭茶 回看經過的圓圓山頭 馬鞍山之巔回望
山上的大頭茶(左)回看經過的圓圓山頭(中)馬鞍山之巔回望(右)
吊手岩 牛押山 登上一小平台
吊手岩(左)牛押山(中)登上一小平台(右)
麥理浩徑 企嶺下 下山一景
麥理浩徑(左)企嶺下(中)下山一景(右)
馬鞍山的巍峨山勢 山徑可通往昂平
馬鞍山的巍峨山勢(左)山徑可通往昂平(右)

交通
起點
九巴。新巴 各區 - 各區
(恆安邨恆康街下車)
-
小巴 26。803。803A。808 各區 - 各區
(恆安邨恆康街下車)
-
終點
小巴 3 號 菠蘿輋 - 西貢宜春街
(北港凹路上車)
15 min

補給無補給點
退出無退出點
注意
總結

馬鞍山是一條富挑戰性的路線,攀登難度甚高。山脊兩旁俱為懸崖,然而一路上視野寬廣,馬鞍山山勢壯麗雄偉,氣派不凡。走在脊線上,大地彷似就在腳下。

後感
吊手岩攀登馬鞍山多被視作高難度路線。路上的攀爬較多,較險要的路段都繫有繩索以作輔助。我們小心奕奕,走來不至困難重重。當中雖不乏險峻山崖,但險要之處多源自心理。雖然行走當日天陰密雲,景觀大打折扣,但筆者還是被途中的新界東北部遠景、企嶺下海灣及馬鞍山峭拔雄偉的山勢深深吸引,不得不在「景觀」一項給它打個高分。下定決心,夏日必然再走一趟,又或一試附近的雁谷迷徑。

參考
  1. 王崇熙:《新安縣志》。1819
  2. 許永慶、羅文祥:《瀝源九約竹枝詞》。年份不詳
  3. 葉德平、邱逸:《古樹發奇香 - 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中華書局。2016
  4. 沙田區議會工作小組:《馬鞍山風物誌:鞍山歲月》。沙田區議會。2003
  5. 馬鞍山民康促進會:〈鞍山特色〉。2015
  6.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礦山記憶:鐵,不一般的故事》。中華書局。2017
  7. 土木工程拓展署:〈經濟地質學 – 香港的礦產與礦業〉。2018
  8.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恩青營(鞍山探索館)〉。2018
  9. 鞍山探索館:〈認識我們〉。2018
  10. 古物諮詢委員會:〈1,444 幢歷史建築物及1,444幢歷史建築物以外的新項目〉。2018
  11. 石仲堂(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陸上哺乳動物圖鑑》。天地圖書。2006
地圖

此路線為繪製版,非GPS路線紀錄。敬請留意。

日期2009/12/19
更新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