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倫山位於香港島中部,毗鄰聶高信山,海拔高度410米。
此峰以英軍少將威廉金馬倫(William Gordon Cameron)命名。金馬倫於1884年曾任駐中國、香港及海峽殖民地英軍司令,其後又在1887年擔任署理港督。
1943年,日軍於金馬倫山西北面的一座山峰(坊間稱此山為寶雲山,即今Cameron Mansions位置)上興建一座忠靈塔(Japanese War Memorial)以祭戰爭亡魂,並為日後香港失守時用作日軍墓塚。1945年,忠靈塔尚未建成,日本已宣佈投降,該塔亦於1947年遭拆毀。
現時約有四道山徑可供登上馬倫山:東線的起點在布力徑,近港島徑標距柱H046及H047之間的涼亭;南線的起點在港島徑標距柱H045及H046之間的觀景台(旁有避雨亭);西線有兩個登山口,分別近中峽道9號及17號。
灣仔峽 | 中峽 | 金馬倫山 | 港島徑 | 中峽道 | 灣仔峽 | |||||
| | 25 min | | | 25 min | | | 45 min | | | 20 min | | |
由灣仔峽踏走布力徑,走至位於港島徑分支的涼亭(即港島徑H046及H047之間的涼亭)。在右面涼亭後方的護土牆水泥級上走,左接山徑,循崎嶇的山徑往西北方上行(部分路段旁有破舊水管)。走至分支後左走,南走至金馬倫山山頂的標高柱。由標高柱南走,下走分支後左走,循山脊下降港島徑近標距柱H026的觀景台(旁有避雨亭)。在此沿港島徑右走,在分岔口再右接中峽道後,走回灣仔峽。
起點 | ||
巴士 15 號 (設分段收費) | 中環5號碼頭 - 山頂 (灣仔峽下車) |
20 min |
終點 | ||
同上(灣仔峽上車) |
金馬倫山林相蓊鬱,山頂的視野開闊。惟沿途頗為茂密,岔路不少,需多留意。
因為女友腰傷的關係,想了一個「半solo」的方法,讓她走平緩安全的港島徑,我則中途獨自攀上金馬倫山,再於後段匯合。當然了,山上的小徑並不好走,而且頗為模糊,比原定時間遲了不少。
在找尋金馬倫山的相關歷史時,得悉日軍曾於二戰時期在山上建造忠靈塔的歷史,結果又花了一段時間整理了有關事件。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揮軍進攻香港,並於同月25日占據香港。其後,日軍總督部宣布在金馬倫山上與建一座忠靈塔。忠靈塔源於日本神道教,其起源可追溯至二千年前。神道教傳統相信,在戰爭中死去的武士的靈魂,可於忠靈塔獲得安息與榮耀。
忠靈塔原為紀念戰事中陣亡的日軍而建,惟時任九龍地區憲兵部隊長的平尾好雄(Major Hirao Yoshio)在戰後的軍事法庭中披露,1943年日軍已知香港難以久守(其時日軍占據的太平洋島嶼相繼失守),故他們打算在香港失陷時在忠靈塔內集體自殺。
該忠靈塔原定高80米(另有說是40米高),重約900噸,由花崗石建造。當時香港各界被逼為此籌募資金,市民亦要協助興建,坊間巷尾更傳唱「忠靈塔,忠靈塔,今年起來明年拆」。
1942年12月8日,在日軍入侵香港一週年之際,忠靈塔舉行奠基儀式(另有指儀式於2月9日進行)。相傳是次的出席者包括日本劍士Kurihara,而由他擁有、具五百年歷史的武士劍則被放於特製的箱子中,並深埋於14米下的地基中。不過,也有指該劍實由大日本忠靈顯彰會會長菱刈隆聘用香港鐵匠所鑄,並鑄上 「禮聘刀匠菱刈鍛造」刻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二戰結束。其時紀念塔只建成一半,但在九龍一帶仍可清楚望見此一建築。1947年2月26日,港英政府以爆破方式拆毀忠靈塔,餘下的地基則成為今日Cameron Mansions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