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水塘位於新界中部,在大帽山針山與草山諸峰環抱的城門谷內。城門一名源於明末將領李萬榮在谷地興建用以抵抗清兵的城門寨。
城門水塘始建於1923年。當時原有八條客家村落,分別為老圍、白石窩、陂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塘)、大陂瀝和河背瀝[1]。隨著水塘的興建,八村的村民被遷徙至錦田及魚角等地[2]。1936年水塘落成,時值英皇登基25年,故當時水塘曾改稱銀禧水塘。現時在水塘主壩仍有一座石碑紀念相關歷史。
城門水塘是香港首個開闢作郊遊及設置燒烤設施的地區,其所在的城門郊野公園也是香港首批劃定的郊野公園之一[3]。水塘塘畔廣植白千層,在塘水滿溢時,白千層倒影處處,吸引不少遊人前來遊覽。
城門水塘周邊的遠足路線繁多。主線是一道平坦的環塘路徑,水塘的東面主要為山徑,西面為林務車路,途中休憩點甚多。此環塘路徑外接多道支線:西面可上走大帽山;東面可攀登針山及草山;南面可接金山;另有支徑可通往鉛礦坳、龍門郊遊徑及下城門水塘等地。前往城門水塘,可由荃灣乘公共小巴至總站城門道下車。
城門道 | 主壩 | 菠蘿壩 | 城門道 | |||
行程的起點在城門道下車處的紅色城門。沿車道往燒烤區的方向出發(由菠蘿壩開始亦可),走過數個燒烤場後便是城門水塘主壩。橫過主壩後,離開車道在左側踏上城門緩跑徑,此路段亦是衛奕信徑第7段。治彎彎曲曲繞塘邊徑行走段,過河後再接回車道,在分支路左轉續靠塘畔前走(右方可往鉛礦坳)。在兩旁白千層樹夾道相迎後,在分岔路口應離開車道下走石級前往菠蘿壩,再走不遠便可返回城門道終點。
起點 | ||
小巴 82 號 | 荃灣兆和街 -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下車) |
20 min |
終點 | ||
同上 |
為免誘使獼猴搶食,切勿在牠們出沒的地方飲食,亦切勿餵飼猴子。
城門水塘的路程輕鬆,景觀不俗,適合一家大小郊遊野餐,但路徑稍嫌冗長。茂密的白千層乃一大特色,是喜愛攝影人士的好去處。
城門水塘繞塘行對我來說便只有白千層樹。白千層有海棉狀的樹皮,有如薄紙,成長時新的樹皮將舊的往外推,形成層層疊疊的狀態。它的葉片橢圓形,揉碎後散發清新藥油味道。由於白千層能抵受乾旱及潮濕的環境,又具防火功效,故政府在郊野廣泛種植。
夏至雨水漸多,塘水高處,某些景色已不復見。盛夏之時,路上確是蝶蹤處處,或是群集採蜜,或是聚集吸水。蝴蝶所攝數量更是筆者遠足多次之冠,然而獨特品種卻不多。
此路線為繪製版,非GPS路線紀錄。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