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寮墩和石獅山位於東涌以南,前者標高324米,後者高338米,皆為大東山西北稜後段。
據古籍記載,石獅山山麓曾建有兩座炮台。清嘉慶年間,英人威脅日增,海寇活動依然未息。當時的大澳雖設守軍,惟兵員緊缺,而分流炮台(舊稱「雞翼砲台」)亦離大澳甚遠。考慮到大嶼山僅東涌(舊稱「東涌口」)及大澳可供船隻停泊,為加強海防,清廷於1817年(嘉慶二十二年)在東涌興建東涌寨城及於石獅山山麓建造兩座小炮台。
《廣東通志》記載:「大嶼山東涌口石獅腳砲台,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總督臣將攸銛、阮元先後題准部咨建築。」又「嘉慶二十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准部咨,委後補知府彭昭麟,會同新安縣,於東涌口石獅山腳,建炮台二座,兵房七間,火藥局一間。」
當時的石獅山炮台由一名軍官(把總)及三十名士兵駐守。據當地居民所述,昔年馬灣涌橋曾經塌毀,地塘仔的僧人曾於炮台的圍牆取石修橋。1980年,東涌碼頭以東的山坡上發現殘缺圍牆。該圍牆以麻石建造,牆角有一平台,可安放大炮,故相信為前述兩座小炮台之一。該遺址於1983年列為法定古蹟,現稱「東涌小炮台」(註:現時位於東涌下嶺皮村之「東涌炮台」乃清代的「東涌寨城」(又稱「東涌所城」),並非上述兩座小炮台之一。其入口的花崗石上刻有「道光十二年」字樣,故有指此炮台建於1832年,並非1817年)。
東涌 | 黃龍坑道 | 禾寮墩 | 石獅山 | 大東山 | 伯公坳 | |||||
| | 20 min | | | 1 hr | | | 15 min | | | 1 hr 50 min | | | 1 hr 20 min | | |
由東涌起步,經裕泰苑接上黃龍坑道。走過赤鱲角新村後右轉,沿車道上行,在抵達配水庫前,在車道轉角處右側的水泥梯級上走。轉接山徑先登禾寮墩,及後再循東南面的山徑前進,在分岔口左走(右方支徑應可通往東涌道),登上石獅山。自此沿斜直的山徑急登至大東山。沿山徑東行至白色石屋,再右降至鳳凰徑。最後右轉沿主徑下走至伯公坳。
起點 | ||
港鐵 | 各區 - 各區 (東涌下車) |
- |
機場巴士 | 各區 - 各區 (東涌消防局下車) |
- |
終點 | ||
巴士 11。23。3M | 各區 - 東涌 (伯公坳上車) |
15 min |
巴士 3M 號 | 東涌 - 梅窩 (伯公坳上車) |
- |
登上石獅山後可從右方的支徑下走至東涌道(路況不詳)。
春日攀遊禾寮墩和石獅山,同賞吊鐘花與大嶼八角,確是賞心樂事。由石獅山登上大東山的路段(大石脊)十分陡急,必須留意。
冬季將盡,春天臨近。天色雖然朦朧,但天氣涼快,也是賞花的好季節。
這時節我常帶備三顆鏡頭。除了廣角和遠攝鏡,也會帶上一顆微距鏡,拍蟲攝花。攝影器材不像食水飲料般喝光了便能減少負重,得全程背著。雖然攀山時甚感吃力,但這條路線讓人十分驚喜。滿山的吊鐘花也是意料之內,途中還遇上豬籠草,以及正值花季的香港特有種大嶼八角。
登山當晚,便想立刻撰寫這篇遊記,卻思忖遊人會否因此一窩蜂湧到禾寮墩去賞花。
這個年代,公開分享一些所謂「隱世」的地點會捱罵。要是那個地點給破壞,會直接算在分享者頭上。
影響力愈大,責任也愈大。大自然對我們來說,是行銷手段、是生財工具、是點擊率的保證?抑或是生命中的美好創造、推動保育的場域、增進知識的搖籃?
我相信,怎麼樣的內容分享,就會吸引怎麼樣的受眾,而他們的行為和眼界,亦隨之受到影響。只懂譁眾取寵的媒體,就會養成媚俗膚淺的讀者;只圖安逸享樂的群組,自會聚集漠不關心的自私個體。反之亦然。
關於分享,在〈我選擇分享。你選擇破壞〉一文已略述我的看法。誠然,我無法控制每個讀者按路線登山後作出的種種行為。除了儘量在文中或其他媒介推廣保育意識之外,也唯有在這「不合時宜」的時候登出這條路線,作為折衷。
但是,作為分享者,我們都可以賦予「分享」一個積極正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