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你對牠們不太熟識,但總會見過這種外型奇特的生物。牠們擁有堅硬的甲殼和一條尖長的尾巴,腹部也有六對形如蟹腳的節肢。
牠們名叫鱟(粵音「后」),又稱馬蹄蟹。這種外型像馬蹄的生物,非馬也非蟹,是蜘蛛和蝎子的親屬。與牠們四億七千萬年前的祖先比較,馬蹄蟹的形態至今變化不大,故又有「活化石」之稱。現存的馬蹄蟹共有四個品種,其中兩種可在香港找到,分別是三棘鱟(中華鱟)和圓尾鱟。
馬蹄蟹的幼年期在潮間帶渡過,成長後會遷移到海底棲住。在繁殖期,牠們又會洄游到出生地交配。雖然如此,但有關馬蹄蟹的新聞,卻常是發生在這樣的場景⋯⋯
海鮮酒家門外,在一缸缸生猛海鮮前的地上,放著一隻大型的馬蹄蟹。這些馬蹄蟹會被取下節肢來做小菜、煮湯或粥品(部分馬蹄蟹的品種含有毒素,不適合食用),但更多的時候,牠們卻是被用作招徠,吸引食客。有時顧客會提著馬蹄蟹的尾劍拍照留念,卻不知道牠們的尾劍是作控制方向和翻身之用。即使牠們「有幸」被人買下放生,在尾劍折損的情況下,也會失去生存能力。
有時候,我們也會在碼頭發現一些被買下的馬蹄蟹。牠們被「捕」之後,又成了放生活動的儀式的一部分。信眾會將買來的馬蹄蟹丟進海中,或隨便在碼頭附近放生。雖說是放生,但信眾一般都不了解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棲息環境。被放生的馬蹄蟹往往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而死亡,更難言回到棲地繼續生活。
轉眼畫面換到了室內。在長桌上,排列著一隻隻被儀器扣緊的馬蹄蟹。血液不斷地從牠們體內流進瓶子。牠們的血液含銅元素,在氧化後漸漸變成了藍色。這些血液具醫學價值,可被用作快速測試劑,以檢測人體組織、藥物、產品和設備是否被細菌污染。部分地區的實驗室在抽取了馬蹄蟹三分之一的血液後,會將之放歸野外;部分實驗室則會將馬蹄蟹的血液完全抽乾,再將甲殼賣掉,用作製藥或護膚品等物。大概,被注射過疫苗或動過手術的人,都曾受過牠們的恩惠。
畫面回到了一個自然的環境。潮間帶的泥灘是馬蹄蟹的重要棲所和繁殖地,但部分海灣同時也是大眾的休憩場所。夏季的周末,常有成百上千的遊人同時湧到泥灘進行掘蜆活動,也有部分人以大量灑鹽的方法捕捉蟶子,令泥中的鹽份急升,導致馬蹄蟹卵脫水而死亡。再加上近年急速的海岸發展,馬蹄蟹的生境被逐漸蠶食,令牠們的數目銳減。
在我面前這一隻三棘鱟,只有數厘米寬。牠緩緩地爬行,慢慢地鑽進了沙泥。牠的祖先,卻走過了4億7千萬年,經歷了五次大滅絕。這種比恐龍還遠古的活化石,雖然在香港一度數量極多,但在過度捕捉和生境減少的威脅下,一對馬蹄蟹在泥灘上交配的情景在現時也是難得一見。
馬蹄蟹的成長周期長,由出生到至成熟期逾十年之久,其存活率也僅是萬分之一。馬蹄蟹卵是遷徙候鳥的能量來源,其幼體也是部分魚類的食物來源。生物鏈環環緊扣,物種之間的連鎖影響,總是遠超我們想像。
馬蹄蟹不懂說話。有時我會覺得在牠們的複眼中,我們人類也有很多面:有些為保護牠們而努力,有些則會用盡牠們的一切來謀取利益,也有一些對牠們視而不見。
我們,又會怎樣繼續編寫牠們的鱟記?
參考資料:
[以上內容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