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嶺

新界東北部
NORTHEAST N.T.
ROBIN'S NEST
紅花嶺

A A A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北望深圳梧桐山,東臨沙頭角海。其山體廣闊,東連紅花寨,西接禾徑山,為新界北一道寬邁屏障。

紅花嶺標高492米,在清末曾稱作紅花嶂,因春季時紅杜鵑花開遍山而得名。由於山上常有雀科及鴝鳥屬等小型鳥類出沒,故紅花嶺又有麻雀嶺之稱,其英文地名則作Robin’s Nest(知更鳥巢)(註:知更鳥即歐亞鴝,現歸類鶲科,分布於歐洲、中亞及非洲西北部等地)。紅花嶺南麓有一客家村落,亦名麻雀嶺。據說村內廣植麻竹, 而「麻竹」的客語發音與「麻雀」相似,故得名。

1668年,清政府為加強海防,曾在香港設置最少五座墩台(烽火台),並分駐士兵。麻雀嶺墩台(位處沙頭角與粉嶺之間)為其中之一,此墩台後改為汛(明清時期的軍事駐地)。早年有民間研究者在紅花嶺西南面的禾徑山山頂發現石砌遺跡,指此乃麻雀嶺墩台的確實位置,並可由此南望九龍墩台(位處獅子嶺,今畢架山)。

紅花嶺東面為489米高的紅花寨。紅花寨的英名曾作「Ben Nevis」;其東向一帶山嶺則曾作「Wolfe Mountain」。相傳在明末清初年間,一群反抗清廷的明朝官兵避走沙頭角,其後淪為山賊,並在此築建山寨。數年前有學者及蓮麻坑村村民聲稱在附近山坳發現紅花寨遺址,以及疑似房屋、廚房及糧倉等遺跡,惟有關建築物由來仍有待進一步考証。

昔日紅花嶺西北面的部分區域原為禁區。政府自2012年起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的邊境禁區。開放的地區包括沙頭角、米埔,以及得月樓村、料壆村、信義新村、馬草壟村、落馬洲村、下灣村和蓮麻坑村等地。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還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為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為加強邊防設施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築建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由東至西,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七座碉堡的結構大致相同:主體為八邊形或圓形的兩層高建築,兩翼則是單層式的設計,而其外牆均以墨綠作為主色調。當時碉堡內,除了備有監察設施外,同時亦具廚房、臥室與水塔等生活設備,以便警員長期駐守。由於外型特別,故碉堡又曾被稱作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另有說在礦山的碉堡建成之時,蓮麻坑村的客家人因不懂英文「post」,將其叫作波士樓。2009年,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二級建築物。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紅花嶺之西北面為蓮麻坑。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蓮麻坑村是一座具三百多年歷史的村落,村內有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葉定仕故居,以及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蓮麻坑古橋、葉氏宗祠和官氏宗祠等。

位於蓮麻坑村東面的礦山,曾經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礦場的所在地。礦山的礦藏以鉛、鋅、黃鐵等礦物為主。礦場始於19世紀初,在1930年代進入全盛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礦場一度由日軍操控,開採鉛礦作軍事用途。戰後礦場雖恢復生產,但其後卻經歷多番變遷,影響礦場的開採作業,同時又因鉛價下跌,礦場最終在1958年停止運作。現時礦場雖已荒廢,但仍可發現五至六個礦洞遺址。其中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則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紅花嶺一帶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研究顯示,紅花嶺一帶錄得多達650種動植物。當中包括灰伏翼、喜山鼠耳蝠、黃腹鼬、蛇鵰、鳳頭鷹,以及易危品種大草鶯。現時估計全球僅餘約二百隻大草鶯,該品種在香港的數量約佔全球九成。早於2008年,政府已提出在該地設立紅花嶺郊野公園。現時當局正進行籌劃工作,冀與八仙嶺及梧桐山連接,形成生態走廊。擬設立的郊野公園佔地約500公頃,預計於2020年完成整個立法程序。

如要登遊紅花嶺,一般可由山嶺東北面的山咀村路踏主徑西走至禾徑山附近的水泥軍車路;東面可由下担水坑村循隱徑上走;南面則可由塘肚村、沙頭角公路近禾坑段、上麻雀嶺村或立和村上攀;而蓮麻坑村及礦場等地亦可連接至紅花嶺的北面山徑。

路線

下担水坑村 二峒 三峒 紅花寨 紅花嶺 禾徑山路 沙頭角公路






2 hr 5 min 15 min 50 min 20 min 50 min 10 min

需時4.5 hr
長度9 km
難度
景觀

行程

由沙頭角公路沿車道進入下担水坑村,在村落西面村屋後踏水泥村徑。跨溪後沿水泥徑西走,經過昔日梯田,走至盡頭的墳地。由此右轉,踏走輸電塔側的崎嶇山徑,向西北方向一直上走至紅花嶺的山脊主徑。轉往西南方向,行走清晰的山徑,先後跨越兩座山峰(山友稱此二峰為二峒和三峒)。至紅花寨前的分岔口,先取右方山徑急升紅花寨(左方山徑可繞峰而行),輕降後再續循右方山徑(左方通往沙頭角公路禾坑段)上行至一十字路口,再直走(右方山徑通往礦山麥景陶碉堡;左方山徑可繞峰而行)攀上紅花嶺。從西南方的山徑下山,隨即便可接上寬闊的水泥軍車路。由此下走至禾徑山路,最後再左轉往沙頭角公路完成行程。

下担水坑村村後的荒田
下担水坑村村後的荒田
應是梅葉冬青的雄花
應是梅葉冬青的雄花
紅杜鵑
紅杜鵑
南望八仙嶺
南望八仙嶺
遠方海島是吉澳
遠方海島是吉澳
已荒廢的軍事設施
已荒廢的軍事設施
沙頭角海
沙頭角海
紅花寨
紅花寨
沙頭角
沙頭角
二峒
二峒
紅花點點
紅花點點
一簇盛放的紅杜鵑
一簇盛放的紅杜鵑
海背嶺
海背嶺
左方二峰為三峒嶺的二峒和三峒
左方二峰為三峒嶺的二峒和三峒
往紅花寨進發
往紅花寨進發
杜鵑就在路旁
杜鵑就在路旁
雙眼都被染紅了
雙眼都被染紅了
回望 盛放 背光美
回望(左)盛放(中)背光美(右)
城市與郊野
城市與郊野
怒放的紅花
怒放的紅花
紅花寨頂上
紅花寨頂上
回看紅花寨
回看紅花寨
礦山麥景陶碉堡
礦山麥景陶碉堡
遍佈滿山
遍佈滿山
葉定仕故居
葉定仕故居
山。城
山。城
軍車路旁的里程碑
軍車路旁的里程碑

交通
起點
巴士 78K 號 上水總站 - 沙頭角
(担水坑下車)
40 min
小巴 55K 號 上水總站 - 沙頭角
(担水坑下車)
-
終點
巴士 78K 號 沙頭角 - 上水總站
(萊洞上車)
-
小巴 55K 號 沙頭角 - 上水總站
(萊洞上車)
-

補給無補給點
退出

走至紅花嶺的山脊主徑後,可右轉陡直山徑下降接担水坑村附近的山咀村路及沙頭角公路。

注意
總結

上攀紅花嶺的一段山徑並不好走,而且視野受阻,另覓山徑登遊也無妨。在舒坦的主徑上放步,縱覽開闊的沙頭角海,甚是寫意。春日杜鵑盛開,山映紅花,更添美意。

後感

上一回因為要去探礦洞,亞公頂至紅花寨一段的主脊還沒走過。這次獨遊,可試走非一般的路徑,主脊那條路還是先擱在一旁備用。

爬至半山,忽見木棉頭村的荒田起火,隱約還聽見火燒枝葉的劈劈啪啪之聲。報火警後,即加快步速往上爬。幸好山火向東蔓延,沒燒上山來,否則後果堪憂。清明節前後,爬山也得額外留神。

抵達主脊,往二峒進發。紅花嶺東北一段,三峰高企。由北至南,分別為亞公頂(394米)、二峒(438米)、三峒(434米),合稱三峒嶺。峒或洞一字是指輋族中的居處,例如古洞、萊洞;同時又可指山,如大嶺峒、觀音峒,最高者為大峒,次之為二峒,以此類推。如今三峒嶺獨欠大峒,「二峒」亦非第二高峰,上述稱謂,實在值得商榷。

一路走來,都遇上零星的紅杜鵑。近紅花寨一帶,喜見杜鵑愈來愈多,而且花開得更盛。路兩旁、峰頂上、山坳間,都有她們的蹤影。如此盛況,直可媲美馬鞍山。以量而言,更似要比馬鞍山還要多,但是品種較單一,就只有紅杜鵑一個品種。

紅杜鵑別稱映山紅。它的紅花很是搶眼,但色澤卻比較土氣,就像中式傳統婚禮中的那種「紅噹噹」,感覺生生硬硬的。然而,在紅杜鵑的烘托下,紅花嶺和紅花寨更富意境。不知怎的,我又喜歡上這種土裡土氣的在地感。

近日有報道指紅花嶺即將於兩年後劃定為郊野公園。當部分政商界人士正垂涎郊野公園「邊陲」之際,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對大眾來說也是一大喜訊。紅花嶺曾為禁區,如今對公眾開放並劃為郊野公園,生態和環境會受到何種衝擊不得而知,但至少是這片土地將會受到法例的保護了。

回想走過的路,其中最令人愜意的是沿途除了昔日的軍事遺跡外,都沒有人工化的建築物,山路也是細瘦的一條依山脊而走。我喜歡的山路,都是小小的、有點窄窄的,甚至在走過時會稍微踫到路旁植物的那一種。寬度容一人或二人並行便剛好,好體現一種謙遜的態度:我們在自然中只是一份子而已,不恃強凌駕於其他物種之上。路太寬了,反而會有一種疏離感。

他日這條山路作為郊遊徑,少不了要加建路牌和地圖資訊牌,但只希望不會有過多的設施。但以郊遊徑的標準,只怕這山徑還是免不了要被拓寬吧。

自懂事以來,香港先後劃定了西貢西(灣仔擴建部分)、龍虎山及北大嶼(擴建部分)三個郊野公園。但這對這紅花嶺郊野公園卻有說不出來的親切感,連結感更強,可能是近兩年投入在推廣自然生態、維護山徑、植樹和清理郊區等工作之故吧。真的期待第25個郊野公園。

參考
  1. 劉蜀永,蘇萬興:《蓮麻坑村志》。中華書局。2015
  2. 劉蜀永(編):《簡明香港史》。三聯書店。1999
  3. 院志:《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三聯書店。2012
  4. 蘇萬興:〈海防與炮台〉。坐言集
  5. 香港行山網:〈麻雀嶺墩台〉。2018
  6. 香港商報:〈紅花嶺最快今年定為郊野公園。村民促保育紅花寨遺跡〉。2018
  7. 香港政府新聞網:〈郊野公園未來數年添500公頃〉。2018
  8. Brian Coak:Hong Kong Police Frontier Men & MacIntosh Forts. 2011
  9. Danny Sam:有關「波士樓」出處。2016
  10. 香港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HKBIS:〈紅花嶺〉。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2018
  11. 規劃處:《年報2010》。2010
  12. 施志明:《本土論俗──新界華人傳統風俗》。中華書局。2016
  13. 黃梓莘:《行山王:離島行山路線》。萬里機構。2014
  14. HKmaps:Hong Kong Old Maps。2020(檢索)
日期2018/03/31
更新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