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jällräven Classic Hong Kong 2018

漫走48 | Fjällräven Classic Hong Kong 2018


A A A

前言:

每次露營要準備的工夫都很多,事後的清理工作亦不少,故我露營的次數可謂屈指可算。

行山多年,幾乎沒有參過任何大型的戶外活動,對競賽性質的活動更是有點抗拒。雖說這次是獲邀參加這項活動,但如果這是個項賽事的話,只怕便會一口拒絕。Fjällräven Classic Hong Kong這活動的安排是三天走48公里,在兩個指定地點露營。不論是負重和路程,對我來說都是平時行山的一倍有餘。

從沒重裝遠足露營經驗的我,著實擔心了好幾天,只怕自己體能應付不來。故此裝備儘量簡便,除了吃喝睡和安全用品以外,非必要的東西都省去了。至於單反相機嘛,早已認定是必需品哪!呵呵!

Day 1

路線:水浪窩 › 雞公山 › 雷打石 › 榕樹澳 › 深涌 › 白沙澳 › 海下 › 灣仔
路程:17 公里

活動的起點在西貢水浪窩。抵達集合點後,第一件事情便是把背包秤重。看到那重量刻度,我就傻眼了:14kg! 真想把大會所提供的食品一下子吃掉啊⋯⋯

背包再重還是要出發。今年約有500多人參加這項活動,共分兩天12個時段出發。我被安排在最後一個時段,起步時沒甚麼擁擠的壓迫感,讓我有點意外。

出發前的Fjällräven Classic Hong Kong活動介紹
大會在出發前作簡單的Fjällräven Classic Hong Kong活動介紹

起步首段便要逆走麥理浩徑第三段,急升雞公山,是行程中較吃力的一段。但早上天氣涼快,登山的過程也很順利。當然囉,走了六分之一而已。

兩旁的天料木開花了
兩旁的天料木開花了
來自韓國的團隊
來自韓國的團隊

沿徑下降,走過一段崎嶇山徑,即想起去年跟台灣導師在這路段以手作的方式造了一級石階,豈知沿途細察卻怎麼也找不著。回頭卻赫然發現那一級石階仍然「健在」,甚感滿足:手作步道果然是不留痕跡啊。

雷打石山腹休息之際,遇上了兩位高大的外籍女士(後來得知是來自瑞典的活動搞手Johanna 及 Sofie)。只見她們把地上的煙蒂撿起,放進大會提供的trash bag內,絕對是身體力行的好例子。我也被她們感染,在路上撿走所見的垃圾。

其時已是十月下旬,但氣溫仍高達28°C。不少參加者都會在榕北走廊的溪澗休息,用大會提供的濾水樽,把溪水過濾飲用。使用濾水器過濾野外水源,可大量減少即棄的膠樽。當然使用多次後,還是得把濾心換掉。網上消息指這家廠商承諾逐步提高濾心的回收率,也是一個好開始,希望將來在香港也可以實行。

上攀雷打石
上攀雷打石

走過榕樹澳,中午時分在深涌的士多煮食。我覺得填飽肚子是其次,為背包減點重量倒是重中之重。午後,便往海下進發,雖然這段路的升幅不大,但午後的氣溫更高,舉步似乎還要比早上來得吃力。但獨行這一段路,卻甚是享受。來到海下的鄉村士多,已近這日行程的尾聲了。大夥都是手拿雪糕、雪條或汽水。可以如此「放肆」吃喝,也可說是在香港露營的另類特色吧。

使用濾水器過濾溪水
使用濾水器過濾溪水

這日的晚餐由大會提供,並早已放進飯盒裡方便參加者提取。後來查問下得知這些飯盒是由可降解物料製造。不過大部分參加者都選擇在士多進食,而且參加者也已自備食具,這個飯盒也可考慮省去。當然,為早已預備好的食物保溫仍是一個難題。

馬甲崙
馬甲崙
深涌
深涌
深涌村屋
深涌村屋

這晚在灣仔西營地露營。十多年沒來,想不到營地仍然這麼「地硬」,營釘打進半根便已給卡住了;還仍舊不時傳來參加者因被黃牛叼走食物而發出的呼叫吆喝聲⋯⋯

好不容易搭起了帳篷,卻嗅到陣陣煙味,原來不遠處有兩名參加者正在吞雲吐霧。抽煙與行山露營活動本不相配,真希望郊野公園將來可以逐步禁煙。為免吸食二手煙,為他人「埋單」,只好躲進帳篷中。朦朦朧朧的正想睡去之際,忽然聽見徹天的尖叫聲,夾雜著強勁的鼓聲和樂聲,原來營地遠處有另一群露營人士(非活動參加者)在開派對。唉呀,再高興也得考慮其他的營地使用者嘛⋯⋯明早我還想早點出發的呀⋯⋯

我的帳篷Fjällräven Abisko Lite 2
我的帳篷
月出
月出

Day 2

路線:灣仔 › 大灘 › 海下路 › 嶂上 › 北潭凹 › 赤徑 › 大浪坳 › 鹹田灣
路程:18 公里

一早醒來,太陽還沒升起,月亮仍高掛。營帳外滿是露水,想不到到了這個月份濕度仍然這麼高。

由於想儘早出發避開人群,便邊準備早餐邊收拾營帳。隔鄰來自南韓的參加者也已起床。她一臉困惑,問我怎麼弄乾營帳。我也在煩惱著同樣的事,只好笑著聳聳肩,一副「也沒甚麼好法子」的模樣。轉頭便對她們說:「like this…...」說著便把濕淋淋的營帳一把塞進袋中⋯⋯

步出營地,循著路況相對的平緩的大灘郊遊徑行走。早晨的霧氣迷朦了東心淇半島,隔海的蚺蛇尖孤高一隅,別有一番美意。就這樣,我不斷的卸下背包,拿取相機,拍照後又繼續起行。別的參加者都從旁匆匆走過,好像只有我才會被這美麗的海岸線吸引。

蚺蛇尖
蚺蛇尖
迷朦但富層次感的東心淇半島
迷朦但富層次感的東心淇半島
地上的小幸福
地上的小幸福

在大灘村遇上一對腰板挺直、滿頭白髮的外藉男女,看來已年近60,是對老夫妻吧。他倆的步履不見急速,卻是舉步有力,未幾已把我甩在身後。不過對於被別人「超車」,我倒是很沒所謂。

跟女友在嶂上郊遊徑會合後,接下來的路段便要不斷的攀升,但這段石級的幅度適中,走來不感太吃力。在嶂上士多,我們也只是略作停留,便往牛耳石山進發。這一段極其量只算是微升,緊接著急降北潭凹的這一段才叫痛苦呢。

走完落差巨大的階梯,雙腿真的又抖又酸。雖然背包內仍有不少預備糧,但我還是發現自己不自覺地來回掃視著check point搜索補給品。「可惜」登記站的桌子上就只放著一些蘋果和看來不太吸引的蛋糕。忽地想起,早前有山賽的參加者批評付了高昂的參加費,主辦單位卻不如預期般在沿途提供合理的「伙食」。我沒有參加山賽的經驗,是次活動也是獲邀參加,何謂「合理」也無從評論。但在相對偏遠的郊區,要適當處理廢物確有一定的困難。早陣子曾當山賽的義工,隨同廿多名義工朋友把暫放在西灣的膠樽背上西灣亭等待進一步處理,真夠辛苦的。活動的供給品愈多,事後要處理的工作便愈多。要是處理不當,環境的負擔也會隨之增加。想到這裡,還是多走一段到赤徑煮午餐去也。

從嶂上郊遊徑遙望石屋山
從嶂上郊遊徑遙望石屋山
前往牛耳石山
前往牛耳石山
天氣仍迷朦
天氣仍迷朦

對我來說,從赤徑攀上大浪坳這段路最是吃力,水泥徑又陡又硬,重裝之下更是難受。還好,有冰凍的汽水在鹹田等著我們。抵達鹹田灣,只見早上超越我的那對老夫妻已安坐在士多悠閒看書。聽說他們一早已經抵達,比我們快上整整兩個小時耶。工作人員叮囑我們在沙灘較後的位置搭帳篷,去年有參加者的營帳太接近海邊,隔天水漲便把營帳淹了(噢~)。

搭好了帳篷。沙灘上眾人的目光。只見三條狗緊追著一頭小牛,在帳篷間亂奔。轉眼牠們便朝著我們而來。不一刻,小牛已跑到跟前,牠顧不得前足被營繩纏住,繼續往前急奔。噗的一聲,便把帳篷拉倒。

我們看著剛搭起又倒下的帳篷,十分無奈。Johanna已走來幫忙,說道:
「why are they (the dogs) acting so bad?」
「 bad for us…...」我隨口答道。
「no, I mean the calf…...」—— 這時小牛已被三條狗逼得跳進海中。Johanna一邊試著尋找狗主,一邊找熟諳泳術的參加者入海相救。隔鄰的參加者想要幫忙,卻遲疑的道:「ar…..I haven’t set up my tent….」Johanna 隨即答應幫忙搭帳篷,著他到海中幫忙救回正在掙扎的小牛。

這樁小事,大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我只是抱著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態度,苦惱著又要花工夫搭起營帳,反觀Johanna卻是主動助人和積極解決問題,這種態度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這天晚上吃的是火鍋,大會提供的食物和配料可不少,可以飽餐一頓!其實蔬菜等食物都沒經包裝,可是我的老毛病又發作,擔心飯後每位參加者剩下的餸汁還是不少,而在這偏遠地區,垃圾菜汁可以如何處理呢?考慮到這事後的工夫,我又寧願吃的部分可以清淡簡單一點。

Day 3

路線:鹹田灣 › 西灣 › 西灣亭 › 鹿湖 › 牌額山 › 鯽魚湖 › 北潭涌
路程:13 公里

好像還是第一次在大浪灣看日出。

灘上滿是營帳,大家卻都悄悄地等待日出。泛藍、橘黃,天空漸現魚肚白。太陽在升起前,總有短暫和煦的一刻。

日前佈滿露水的外帳,這天卻蓋滿了沙子,需得花一番功夫清潔。早餐後,氣罐還剩下一些燃料,可留待下次再用。想到這500個氣罐最終還是得送去堆填,不禁悵然。(註:氣罐載有壓縮氣體,有一定危險性,若要回收必須先小心清空罐內的剩餘氣體,再送往願意回收氣罐的回收商;美國有一家品牌正進行回收再造計劃,但也僅作小規模回收;現時政府將氣罐列為不可回收物品。)

晨早出發還是有不少好處。由鹹田走到西灣,山客甚少。近年多次到此,也沒這般寧靜。由西灣上攀到西灣亭的一段路的斜度雖高,但緩步踏著梯級上升也不覺辛苦。

和煦的一刻
和煦的一刻
大浪灣日出
大浪灣日出
大洲和尖洲
大洲和尖洲
鹹田灣
鹹田灣

沿著鹿湖郊遊徑走到鹿湖稍作休息。之前也在苦惱著這天進餐的地點。雖然去年有參加者在這裡生火煮食,但其實今天的主要路段都不設營地或燒烤場,不能隨便生火。由於這天只需步行13公里,便決定在早餐時吃得飽飽的,中途再以預備糧充饑,不行的話再在鯽魚湖附近的怡庭營地煮食。

上走鹿湖
上走鹿湖

由鹿湖上攀牌額山一段被視為整個行程中最艱難的路段。這段水泥級又陡又窄,攀爬時需得分外小心,以免失足。可幸這日雲量較多,而且涼風送爽,抵達怡庭營地後便,我們便直奔北潭涌的終點,順利完成三天48公里的行程。

Fjällräven Classic 後記:

或者我對西貢這地方太熟悉了,也習慣了在暑天行山。每一段要走的路程、步速的快慢、在何處休息、在何處補給,都算是在掌握之內。雖然負重不少,但走這48公里卻沒我想像中那麼艱苦。

追求速度在某程度上是種束縛。要是為了趕快到達下一個目的地而忽略這段路的好山好水,也未免太過可惜了吧。何妨停下來,細味旅途的風景。最介意快慢的,是你自己吧?

在香港長途露營的特色,是途沿多變的山海景觀。途中也會經過不少村落,以及售賣各式小食的小士多,其中就有參加者乾脆在士多「解決」午餐,非常方便。至於我嘛,在三天內咕嘟咕嘟的,不自覺地狂灌了六罐汽水⋯⋯

這次的活動,讓我對較長途的旅行的準備及自己的能力都加深了了解(下一次可能會多帶一顆長鏡頭?呵呵),而且對在野外舉辦的大型活動也有一番體會。

這些活動一般都會在途中設置站點(checkpoint、補給點或露營地點)。雖然這些站點的位置較偏遠,清理工作也相對地困難,但參加者或支援團隊都會不其然地將廢物棄置在這些地點,留待他人處理。為免增加負重,我在這次活動中也是這般在各站點棄掉垃圾。現在回想起來,似乎也沒好好善用大會提供的trash bag。

可是,減低負重、爭取佳績或為求方便又怎可以成為我們的藉口呢?當參加者付費參加活動後,是否便可以順理成章地將清理的責任「轉嫁」給主辦方和政府部門,讓他們負責善後工作?要知道,我們所造成的影響,最終還是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只是我們在進行活動時看不見,或者不在意這些後續的影響罷了。若然要我全程要背著所有垃圾到終點處理,我想我還是樂意的(就少帶一顆鏡頭⋯⋯)。然而,其他參加者又會願意嗎?

再者,為提高籌款額、收益、活動的知名度或宣傳效果,主辦方都會追求更多的參加人數,但若因此而忽略了環境的承載力和參加者的體驗,很容易便會本末倒置,失去活動的意義了。

或許,沒有一道完美的途徑能讓城市人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又可避免對環境造成衝擊。但在減廢、回收和處理廢物等各方面,我們當擔起更大的責任。我想,成效的關鍵,還是在於如何培養參加者的責任感,以及主辦單位的決心和對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