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水塘始建於1923年。這處原有八條客家村落,分別為老圍、白石窩、碑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肚、大碑瀝和張屋,合稱城門八村,當時村民依靠種植稻米和菠蘿為生。為興建水塘,政府遂於1928年將村民安置到錦田、大埔及粉嶺等地[1]。
每逢乾旱季節,水塘乾涸,塘中昔日村落古道一一重現眼前,為城門水塘增添歷史氣息。
城門道 | 菠蘿壩 | 水塘西岸 | 水塘北岸 | 菠蘿壩 | 城門道 | |||||
在城門道下車後,上走左面的梯級,經過漁護署的遊客中心後,再隨菠蘿壩自然教育徑行走。踏上車路右轉,走過了兩旁樹木參天的白千層景點後,在右邊的梯級下降至塘畔。此時可見水塘中央的古道。沿斜坡下走至古道左走(往北方向),沿徑走過梯田及茂密的白千層林木。續沿石砌道前走便會走至大城石澗下游。古道似沿石澗而上,但在河水低位時可踏石而過。過了草坪後再見另一道石澗,再跨河前進便見梯田,走過巨大的樹木後便可接回北岸的車道及涼亭。隨後左走車道及菠蘿壩自然教育徑返回起點。
起點 | ||
小巴 82 號 | 荃灣兆和街 -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下車) |
20 min |
終點 | ||
同上 |
城門下環湖路線很具特色,景致有別一般路徑。白千層老樹盤根,氣勢逼人。塘水低處,彷若掀起時代的面紗,重仿古村古道,自然歷史合而為一,別具意味。
今次本想閒走城門水塘拍拍照,,但走到塘畔時發現塘中似有小徑,於是便下降行走,原來沿古道而走竟可走至大城石澗。其間見古道似沿澗而上,但走了一段,沒甚麼信心,遂跨河而過至北岸。想來和城門有點相似的船灣下環湖更會令人大開眼界,他日定必一行。
James Hayes: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2006
此路線為繪製版,非GPS路線紀錄。敬請留意。